三、施工與移民3

開展庫區移民搬遷安置工作

1956年,國家內務部部長謝覺哉給周恩來的《關於移民工作的情況和意見的報告》中曾講到我國自1956年開始的移民情況:

移民工作的主要目的在於開墾荒地,增產糧食和工業原料。同時為了適應國家和地廣人稀的地區開展工礦建設的需要,向這些地區移民,使這些地區逐漸繁榮起來。但是由於缺乏經驗,移民工作也曾發生了不少問題,有的安置地區接受移民的任務偏重,甚至超過了原有居民的戶數;有的安置地址選擇不當;有的安置準備工作不夠,使移民的生活感到困難,不能及時參加生產。由於這些原因,致有相當數量的移民情緒不安,跑回原籍。

浙江省委書記江華認真細讀了國務院轉發內務部的《關於移民工作的情況和意見的報告》後,深深感到新安江水庫移民雖然沒有動遷,但壓力已經來了。

全國30萬移民就出了那麼多問題,新安江水庫移民僅浙江就有23萬多人,省委已向黨中央、國務院許下承諾是絕不能出事的。

江華當即在國務院轉發的報告上簽下了決定: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新安江水庫移民是硬任務,絕不允許出半點差錯,此事由楊思一具體抓。

楊思一是當時省委常委、副省長,江華把這位四明山上下來的老革命放在新安江水庫移民的第一線。

這麼浩大的工程,這麼多的人口遷徙,在新中國成立後尚屬首次。

早在1954年11月15日,國家政務院批準撤銷衢州區專員公署,改建建德區專員公署。建德區專員公署駐建德縣,管轄原屬嘉興專區的於潛、昌化和原屬金華專區的建德、淳安、遂安、分水、桐廬、壽昌及原屬衢州專區的開化和省直屬的富陽、新登,共11縣。在大壩所在地新建建德區專員公署。新的區域管理模式為新安江水庫移民奠定了體製保障。

1955年9月,建德地委根據浙江省委的指示,確定淳安縣荷嶺、裏桑兩鄉及中坑鄉的玳瑁嶺為“上山移民”開發試點,以荷嶺鄉為主,建立淳安縣蘭玉坪農林牧畜合作社和裏桑鄉西嶺分社,組織了城鎮失業工人、轉業軍人和庫內城鎮貧民及農村地少生活困苦的農民550多人,開墾了荒地5000多畝。

在當時強大的安置力度下,人員集中了,資金投入了,但由於地勢陡坡,土地瘠薄,加之地處深山,交通不便,人心難安,新墾荒地,農作物的種子都難收回。

蘭玉坪農林牧畜合作社被迫停辦。14個墾荒深山合作聯社都遭同樣的命運,中途夭折。新安江水庫移民就近“上山移民”安置試點失敗。

1956年1月,浙江省天目山區經濟開發工作委員會提出了《新安江水電站淹沒區移民方案》。該“方案”規劃:

新安江水庫移民采取開墾荒地,轉入農業合作社,就地後靠及遷建城鎮等4種方式安置。在建德、金華兩地區和歙縣安置移民178萬人,還有85萬人,依靠新建20家工廠,安排農民進廠當工人。

1956年5月,上海水力發電勘測設計局提出了《新安江水電站水庫移民第二方案》。“第二方案”對《新安江水電站淹沒區移民方案》主要提出兩點異議:

“第二方案”根據蘇聯專家建議,認為水庫區農田淹沒減產是國家的絕對損失,應盡量設法取得補償平衡。如果工礦企業安置8萬多人,國家就會補償更多的糧食。如能從全省可墾地來安置就有利於糧食的平衡,因此,應著重考慮嘉興、寧波、溫州3個專區的成塊荒地及建德、金華兩個專區和歙縣的可墾地,充分利用安置移民。按第一方案征購土地,新城鎮就地後靠,就地後靠兩萬多人,新城鎮安置16萬多人,嘉興、寧波、溫州、金華、建德墾荒安置16萬人,轉入合作社安置5萬多人,總計可達25萬多人。

移民房屋複建費,參照國內已有移民地區的資料,第一方案遷移費每人平均629元,就地後靠每人557元,明顯偏高。“第二方案”認為,房屋複建費可以從402元降到335元,因此每人總投資可以從629元降到507元,另加10%的備用費,每人也有558元。

上海水電發電設計院最後提議,兩個方案請浙江省委、省人委於6月底前一同報國家建設委員會審批。

當時流行一句口號是:

國家不浪費,移民不吃虧。

浙江省天目山區經濟開發委員會代表地方政府為民“請願”,而上海水力發電勘測設計院站在國家投資利益一方,雙方形成了對弈。

“第一方案”和“第二方案”擺在浙江省委常委會麵前,新安江水電站一定要上,23萬多新安江人一定要離開故土。

最後浙江省委做出了雙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決定。浙江省委、浙江省人委於1956年6月11日給中共中央、國務院並電力工業部抄上海水電設計院呈報了特急電報。電報中說:

新安江水電站初步設計中,有關水庫區淹沒區的移民問題,經過上海水電設計院及我省天目山區經濟開發委員會一年來的勘探調查,取得如下的結果。

1、水庫正常水位110米時需遷移人口23萬多人。淹沒耕地333萬市畝。本省待遷人口20多萬人,在本省境內可全部安置。

2、移民投資平均每人558元,包括生產恢複及補助費、遷移費、房屋建築費及移民管理費等。以上結果經過我們審查,尚屬合理,可以作為初步設計之用。

1956年6月20日,國務院給電力工業部轉抄上海市委、上海水電設計院、新安江水利工程局下達電報,電報中說:

同意將新安江水電站正式列入第一個五年計劃和1956年計劃,1956年所需投資由你部自行調節解決。

當時楊思一手裏拿著省委書記江華的批示和國務院的電報,心情比在四明山上麵對敵人的圍剿還更為沉重。

新安江水電站列入了“一五”計劃,成為全國重點項目。建成後對中國的工業化和浙江的各項經濟建設都有很大的推進。

但這工程涉及到23萬多新安江人要離開故土!這是一項更大的係統工程,新安江水電站工程能否成功,在於23萬多移民。

楊思一第二天就趕到建德,後來又到淳安、到桐廬、到金華、到嘉興,最後他來到新安江水力發電站調研。

在桐廬,楊思一來到橫村鄉柳岩村村支部書記朱日華家,他們已經搬進了新建的移民房,楊思一問朱日華:“你們從銅官移到桐廬,習慣嗎?”

朱日華把自己心裏話都倒了出來:“我們在銅官生活了幾代,有的甚至生活了幾十代了,我們當然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土地和房屋。耕人家的地,種人家的田,哪有種自家的田好呢?移民嘛,響應國家的號召,也是應當的。”

楊思一見朱日華的愛人在磨豆腐,就問:“你們這石磨也是從銅官運來的?”

朱日華笑笑說:“移民時動員我們說,你們移到桐廬,還一樣要耕田種地,家裏需要的東西該搬的都要搬去。所以我們原來銅官家裏的東西都搬來了。那時家裏也窮,也沒有什麼東西搬。”

楊思一深感移民們的善良。

4年完成近24萬人的移民任務,這是一個無法更改的進度表。楊思一趕回省城,就和省人委辦公廳,省林業廳等部門一起分析形勢,認為移民的4個時期是根據工程進度需要確定的。移民工作必須服從工程需要,如期完成移民轉遷任務。很快,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員會向華東局和黨中央國務院承諾:“移民工作一定要做好,絕不拖工程的後腿。”

省委分析當時的有利形勢很多,農村已基本走上了合作社,而且是高級社,土地都已經是集體所有了。從調查的情況看,建德地委在工區移民試點中分散插隊的做法普遍受到移方和接受方的歡迎。最後定下了新安江水庫移民的方針、任務、政策、部署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