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0年的春天(1 / 1)

2010年的春天,是在早早到來的瑞雪中走近的。如同那場悄然而至的飛雪,世間正發生著許多讓人想不到的奇妙變化,有許多故事在延續,也有許多新的故事在這個春天將萌芽。

“富有活力,難以預測,進取心,美麗、雄心勃勃、固執、關注未來、有愛心、很中國的、好奇、機智迂回、堅強”,這是書寫《中國大趨勢》的美國學者約翰•奈斯比特對今天中國和中國人的描述。

而另一位老者,顯然比奈斯比特要年長得多,2560年前的孔子,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儒家學說在今天走遍世界,目前在全球開設的300多所孔子學院,不僅教不同膚色的人用漢語說“你好”,也教他們怎樣在中國做生意,怎樣了解中國的文化,閱讀“四大名著”和其它中國書籍。敏感的世界意識到,這其實是正在顯示著中國的“軟實力”。

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冰雕的北極熊在哥本哈根會場外點滴消瘦,從它身邊走過紅綠兩道大門的各國要員都不得不麵對一個嚴峻的問題,當今世界,我們究竟要做什麼選擇?或者隻能做什麼選擇?

今天的時代和生活似乎遠遠比我們的想像更複雜更精彩。那位已年逾八旬的奈斯比特精力充沛地飛行,來往中國上百次,他本是專門研究不同國家和人民,思考他們的行為、方式,他們做什麼,結果會是什麼的學者,而在中國他感受到一次次的驚異,他感慨:“你們有很了不起的故事,但是你們沒有講。”

作為應該是講述者的文學,在又一個春天來臨之時,應該如何麵對呢?我們思考著。過去一年裏,《民族文學》驕傲地將55個少數民族的作家請到了北京,一個都沒有少,大家傾訴本民族的故事,唱響同一個主題“祖國頌”。金秋碩果飄香之時,《民族文學》的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版過多時的緊張籌備,滿載無數人的期待終於麵世。刊物的足跡走向牧區,走向高走向冰川腳下的小鎮,走向碧藍的青海湖畔和波濤洶湧的金沙那蒼老的、稚嫩的,有力的一雙雙手閱著它們,從他們那裏傳遞而來的驚喜和感喟讓人心顫動。

“辦好民族文學,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溫家寶總理的題詞是《民族文學》努力的方向。多出精品,走向廣大讀者,彰顯和推動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民族文學》大有可為。而這一切,我們期待更多的少數民族作家譯家、評論家的參與。《民族文學》特約百名譯家,將從本期陸續一一介紹,他們來自母語寫作譯的不同族群,是中華多樣性文化的寶貴財富;我們將盡綿薄之力,設法搭建多種橋梁,擴大少數民族文學的對外交流;而待春暖花開之時,多民族青年作家改稿班將如期舉行,期待所產生的精妙作品如花兒一般開放。

向世界講述中國多民族了不起的故事,為什麼不呢?2010年的春天,我們向遠處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