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礎工業蓬勃發展3
大型化學工業基地建成
1957年10月25日,吉林化工區的人們個個喜慶洋洋,整個化工區到處鑼鼓喧天,彩旗飄揚。
這一天,吉林“三大化”正式投產。
曆時兩年半的吉林化工區終於建成了,在慶祝大會上,奮戰在建設一線的來自全國各地的3萬多名職工留下了激動的淚水。
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參加了開工剪彩,並作了重要講話。薄一波代表黨中央和國務院向吉林化工區的建成表示了祝賀,並對2年多來奮戰在化工區的建設者們表示了感謝。
這一天,《人民日報》對此發表了社論《我們要建設強大的化學工業》。社論說:
我國的化學工業由此向前邁進了一步。吉林化工區的建成,將會使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化學工業的麵貌改觀。
這一天,當新中國第一桶萘酚染料走下生產線時;當新中國第一袋硝銨打包出廠時;當第一爐電石生產成功時,有多少鮮花、彩旗、歡笑和淚水,在記憶中定格……
吉林化工區是我國“一五”期間建設起來的第一個化工生產基地,該工業區包含了“156項”中的4個化學工業項目。它包括肥料廠、染料廠、電石廠、熱電廠,項目工程巨大
然而,吉林化工區的建設者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建立起了吉林化工區,這在新中國建設曆史,乃至世界建設史上都堪稱是一件奇跡。
吉林化工區的修建,自然離不開中央領導的支持和廣大建設者的奮力拚搏。
建國伊始,為了盡快建立新中國的國民經濟體係,毛澤東、周恩來就開始同蘇聯談判,後來確定了由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大型建設項目。
當時,周恩來的指導思想非常明確,既要積極爭取蘇聯援助,又要自力更生。凡是國內老企業經過改造能夠解決的產品,就不要從蘇聯引進,發揮老企業的作用,支援和推動新中國的工業建設。
在周恩來對化學工業的一再關心下,原重工業部指導和組織化工企業,迅速恢複生產,加強管理,進行技術改造,經過三年恢複時期,取得了很大成績。
1952年,全國化學工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加3倍多。主要化工產品如純堿、燒堿、硫酸、硝酸的產量,都已超過新中國建立前的最高水平,設計、研究、施工等化工技術隊伍開始形成,為即將到來的化工大發展打下了基礎。
從1953年開始,黨中央和國務院確定我國實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化學工業的主要任務是:
積極地發展化學肥料,相應發展酸、堿、染料等工業,加強化學主業與煉焦、石油、有色金屬工業的配合。
周恩來親自赴蘇聯談定了蘇聯援助的156項工程,其中化工行業11項。
此外,還有蘇聯援建的華北製藥廠,還從蘇聯買來了保定電影膠片廠生產的關鍵設備。是周恩來親自批準了化工11個項目的相繼開工,並親手組織了化工11個項目的建設工作。在這些項目中,就有要在吉林建立化工區。
1953年3月22日,中央重工業部化學工業管理局下發文件,決定在吉林市的鬆花江畔、龍潭山下,興建全國第一個大型化學工業基地,從而拉開了“吉化”創業和發展的序幕。
而在此前,吉林市的化工生產,還處於原始、落後的狀態。1938年和1939年,日本為掠奪東北資源,先後成立了所謂的“滿洲電氣化學株式會社”和“吉林人造石油株式會社”。
到上世紀40年代,吉林市才剛剛出現了煤化工的雛形。就是在這麼一個化工家底上,新中國第一個大型化學工業基地的建設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