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耳進右耳出”也是功夫(1 / 1)

一位曾經的同事和朋友,近來又出了一本集子,打電話約我相見。我如約,受到贈書一本,久未見麵,兩個多小時,聊興不減。

他說完成這本書最深的體會就是:堅持。說他曾嚐試過寫大部頭的,寫出一些後,自己看不過去,隻好放棄,再寫短篇,結果不錯,一直未停。

我讚其精神可嘉。也認為:短篇相對省時,能充分利用零星時間,與其邊工作邊寫作的狀態相適應;又可篇篇閃光,便於堅持,也最有效益。

他說寫小說就是用眼耳鼻舌身去體驗周圍人物、事件、景觀。好的文章就是對於所寫的事情,要愛之切(前提),觀之真(基礎),知之深(質量)。

聽他一講,很受啟發。做酒店也像寫小說:既講究形式表現,也講究真功內涵;既要注重結果,也不忽略過程。先要蓄勢,繼而暫發,掀起高潮,然後結束,爭取這樣的升冪方式。避免先高潮後平坦再結束的降冪方式。

他說他現在看書很雜,廣泛涉獵。

我也同樣愛看雜書。不為學專業,而為練思維,還愛與人聊天。他讚同,說討論可以激活思維。

我很喜歡記者招待會。因為更有挑戰性。下棋是一對一,隻要走一步看兩步就行,如能看三步者大概就多能贏棋。而記者招待會是一對幾、一對十幾,甚至更多。這個時候,走一步看兩步就不行,能看三步也遠遠不夠,必須看得更多更遠,而且必須隨時準備調整角度,很刺激。

他說到張學良的一首詩: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涼風冬聽雪,心中若無煩惱事,便是人生好時節。

我很讚同,同時深感張學良對人生的體悟之深,這才是享受生活!我說自己生活的享受中,也練了一點小功夫。即“左耳進右耳出”的功夫。想來可笑。小的時候聽老師說過“左耳進右耳出”的話,那是批評上課不用心的。那時候聽話需要進而不出。但是,做到的往往是進而出。長大以後,需要進而出了,卻又偏偏進而不出,於是憋出了問題,甚至憋出了大毛病。“左耳進右耳出”,小的時候是毛病,現在是真功夫,而且是來之不易的真功夫,需要下大氣力練呢!

他講古人說: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前一句是君子對己的,後一句是君子對人的。

我也深有同感,講了自己體會:作為下級,領導不在場的時候盡量發揮;領導在場時盡量不發揮。

過後再憶我們倆聊的內容時,腦子裏反複地迸出“左耳進右耳出”一說。越想越覺得有意思。

越小越沒有刻意的目標追求,越小越不在乎說話人的重要程度,越小越憑自己的興趣判斷,越小所受到的約束越少,越小越無所顧忌,越小越真實,越小越自然,所以,越小越“左耳進右耳出”。可見,“左耳進右耳出”是人的最初始的、最原本的、最自然的行為本能。

隨著年齡、知識、閱曆的增長,越不“左耳進右耳出”了,進了耳朵以後,越來越多的問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思前想後聯想生發,越來越多的有所顧忌,越來越多的費腦子,越來越複雜,越來越不自然。但是,也越顯成熟,越被看做是有心人,越被看做有頭腦,有思想。可見,越不“左耳進右耳出”,說明後天學習、培養、鍛煉、雕琢越多,距離人的最初始的、最原本的、最自然的行為本能也越遠。

從與年齡關係狀態上看,越小越“左耳進右耳出”;越大,越不“左耳進右耳出”。

與年齡過程相伴的另一種狀態是,越小,快樂越多,越大,快樂越少。

有趣的是,這兩個狀態放到一起,就成了越“左耳進右耳出”越快樂,越不“左耳進右耳出”越不快樂。想想也對,越小,越“左耳進右耳出”,越不得心病,越不有思想問題,越能放得下,越快樂。

“進而不出”的功夫,小的時候,需要,但難以練就;長大以後,不需要,卻根固難除。“進而出”的功夫,長大以後,需要,但苦練難就;小的時候,不需要,卻不練自成。可見,小的時候和長大以後所需要的功夫截然不同。還可見,功夫,要練而成時,真的很難。利難舍,氣難順,臉難抹,心難平。要不練而成時,卻也容易。心寬氣平,自然而已。

“執著”與“任性”都是“堅持”。原則問題上的堅持是“執著”,非原則問題上的堅持是“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