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防科技2

中央專委領導研製導彈

1964年6月29日,中國自行研製的“東風2號”導彈重新放置在發射台上,這是“東風2號”的第三次發射試驗。

隨著驚天動地的呼嘯聲,“東風2號”導彈連續三發都取得了成功。

圍觀的人們發出勝利的歡呼,相互擁抱握手祝賀。

這是“東風2號”導彈的第三次發射了,終於不負眾望,中國自行研製的導彈發射成功了。

這次連續三發都取得了成功。它標誌著中國從此擁有了可以遠程打擊的導彈盾牌。

在晚上舉行的慶祝宴會上,餐桌上擺著這樣的四菜一湯:燉黃羊肉、西紅柿炒雞蛋、豬肉辣椒和炒扁豆幹。

這對當時基本上是天天鹽水煮黃豆當菜的參試人員來說,已經是極其難得的豐盛了。

中國的導彈發射經曆了由模仿到自創的艱苦之路。

新中國建立後,領袖層明顯地感覺到外來威脅地存在。因此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重要的議題。

當時這些技術唯一來源是盟友蘇聯,然而蘇聯當時隻同意接受50名中國留學生,不願進行具體技術援助。

就在五星紅旗升起的第二個月,中國科學院宣告成立,中央政府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並召喚海外學子回國。

1955年秋天的一個早晨,錢學森和他的夫人終於回到了祖國。

在此之前,由於錢學森在美國從事的是高精導彈技術的研究,因此在他提出希望回國的意願時,美國有人聲言寧願槍斃他,也不能放他回赤色中國。

當時,朝鮮戰爭剛剛結束。於是,錢學森的回國,成為的中美兩國外交上的一場各取所需的談判。經過中國政府的努力,錢學森終於安全回國。

1956年2月,錢學森向國務院提交了一份《關於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最先為我國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

1956年10月8日,聶榮臻親自主持五院成立儀式。錢學森任院長,劉有光為政委。

然而當時他們的全體部下,新調來的156名大學生和五院當時的各級幹部,別說導彈的基本概念,就是導彈的模樣也沒人見過。

大學生朱禮文說:

當時我沒有想到,因為我學的是飛機設計啊!我好多同學都去搞飛機,但是最後分配的時候,分配到我們的五院,就來搞火箭,這是我當初沒想到的。

1957年,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大會在莫斯科召開。

伴隨著蘇聯衛星成功的雄壯進行曲,中國的領袖毛澤東等人再一次來到了這個正沉浸在歡慶喜悅中的“老大哥”國家。

在十月革命閱兵式的紅場上,中國共產黨人第一次看到了最新型的導彈,它就像一把戰神之劍。當時蘇聯願意提供給中國兩發P-1型第一代地地彈道式導彈。

毛澤東接見了中國留蘇學生,這些年輕人是毛澤東實現宏大理想的希望。中國導彈一起步就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被命名為“東風”係列。

1957年12月24日,一輛從莫斯科出發的專列抵達北京。車上除蘇聯導彈技術人員外,還有一份蘇聯送給中國的厚禮,兩發P-1近程地地導彈。

當時蘇聯提供的兩發P-1型第一代地地彈道式導彈,其中一枚是供教學用的解剖彈,另一枚是完整的實彈。據送彈來的蘇聯專家講,裝上推進劑就可起飛。

由於設計圖紙和工藝工裝資料沒有同時到達,而國家又急著要導彈,當時中國人的當務之急是分解導彈結構,照貓畫虎,測繪出所有零部件的尺寸,以供生產加工部門仿製。

這個計劃當時為保密、定為代號“1059”,意為向1959年國慶10周年獻禮的含義。

要拆卸一個直徑兩米、長度近20米的導彈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從彈體、發動機到每一個螺釘、墊圈,都被細心地拆下包裝做好記號拿去測繪。

這一過程進行了半年的時間,所有參加的人員都被興奮所籠罩,天天通宵達旦、日夜苦戰。很快,工廠就加工出一大批零部件,然而等到年底蘇方的原文資料圖紙到達後一對照,所有人都涼了半截。

原來之前那種靠簡單測繪生產出來的產品與尖端科技產品的技術與質量要求有很大差距,先前自製的零部件大部分要返修或者成為廢品,仿製工作遭到第一次挫折。

年輕的科技人員憑著一股激情,開始了神秘而艱難的探索。

在那段中蘇關係“蜜月”的年代裏,作為學生,中方人員學習態度是謙虛的,因為他們急切地渴望學到尖端技術;作為老師,蘇聯專家的態度也是誠懇的,中國人在仿製過程中確實學到了許多有關生產的技能。

但所有的蘇聯專家都嚴格根據中蘇雙方簽訂的協議內容,隻回答中方技術人員提出眾多問題中的仿製製造技術,而對其他一概閉口不談。

到了1960年,正當中國仿製P-2導彈工作進入最後階段時,中蘇之間關於意識形態領域大論戰開始了。

赫魯曉夫下令全部停止根據先前的協議正在進行的對中國的援助。不久蘇聯撤走全部援華專家,並帶走了全部圖紙。

1960年6月,在最後一批蘇聯專家撤走的前一天晚上,中方技術人員抱著最後一線希望來到曾朝夕相處的蘇聯專家的住所,想借送行的機會,請教一下有關航天技術發展途徑和多級火箭是串聯還是並聯等問題。

但一直聊到深夜,蘇聯專家沒有吐出有關這些問題的一個字。第二天清晨,中方人員懷著複雜的心情把蘇聯專家送上了回國的飛機。

就在蘇聯撤走專家後的1960年9月10日,中國第一次在自己的國土上,用蘇聯專家認為會爆炸的中國自己生產的國產燃料,成功地發射了一枚蘇製P-2導彈。

而這時,中國人按照蘇聯提供的圖紙仿製出來的火箭,也開始進入最後的組裝。人們把新中國航天人自己製造出來的第一枚火箭命名為“東風1號”。

被實驗終於成功鼓舞起來的火箭製造者們一鼓作氣,很快就組裝好了第一枚中國自己製造的導彈火箭並立即裝上了開往大西北靶場的火車。

經過五天的行軍,專列於1960年10月27日13時20分抵達酒泉發射中心。

1960年11月5日上午9時,中國第一枚仿製的導彈火箭“東風1號”點火,發射成功。

在第一枚“東風1號”發射前的1960年4月,中國航天部門已經正式下達了研製新型號發動機的任務,“東風2號”導彈的研製正式開始。

這標誌著中國火箭工業結束了單純仿製的階段開始走上自主設計的道路。

當年由於火箭研製的條件很差,熱情高漲的人們想出了很多土辦法。

沒有發動機的試車台,有人就挖個坑把發動機半截埋在地下,尾巴朝上做試驗。為了防止發動機爆炸飛出,人們又像係牲口一樣,用鋼絲繩把它拴在附近的樹上。

當時有人形容“兩彈”工程為:“按一個電鈕,全國都通電”。這話其實並不過分。

1960年代初期,國家成立了由周恩來擔任主任、陳毅、賀龍、聶榮臻、李富春、薄一波等任委員的“專委”,重點是解決研製中間的計劃、設備、資金等問題。

那時的決定很簡單,要你辦什麼事沒有什麼可說的,限時間如同作戰命令,沒有研究,隻有完成。

由於這一特殊項目在全國上下暢通無阻,以至於有了“綠燈戶”的稱號。蘇聯的樣彈讓中國人看出了名堂。

在蘇聯專家幫助的仿製過程中,中方人員了解了組成武器係統各部分的構造和生產方法,但在對係統內在聯係上蘇聯卻有所保留,沒有提供相關資料。

熱情高漲的人們在挖掘潛力、提高性能的口號下,把蘇聯圖紙上的零件尺寸按比例放大,設計製造出的火箭明顯比原蘇聯的成品大了一號。

1962年3月初,火箭總裝出廠送往靶場。終於拿出了完全是自己設計和製造的導彈,讓所有人都洋溢著自豪感。

當時的場麵是人人情緒熱烈,有人形容說就如同女兒出嫁一樣。然而,這枚“東風2號”的發射成為一次讓所有科技人員刻骨銘心的記憶。

1962年3月21日9時5分53秒,“東風2號”在萬眾矚目中點火升空。

然而,中國的第一批火箭製造者們第一次看到了火箭倒栽蔥的景象。所有人的臉上都變成了灰色,有的人甚至哭出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