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農業戰線
●支書董德林高興地說:“青年人就應該吃苦在前,享受在後。”
●男社員們都稱讚她說:“天津來的姑娘,真是鐵打的!”
●蘇聯機械專家說:“再努一把力,這部車有可能達到兩萬小時無大修。”
● 農業戰線青年回鄉建設新農村
1959年秋天,唐山市薊運河邊上的司家莊遭受了洪水災害,全隊1000多畝莊稼,大部分被淹沒了。
這是司家莊接連第二年遭災。1958年,他們就遭受了一次大水,造成重大災荒,全隊社員隻好搞副業戰勝災荒。
1959年這一場災,眼看又沒有多大收成,吃糧沒有了著落,地裏莊稼也沒及時種上。一時人心思動,有幾個青年提出要到城裏去找工作。
司家莊黨支部決定動員社員戰勝災荒,爭取來年豐收,改變窮隊麵貌。
深夜,社員大會還在進行著。黨支部書記董德林和社員們商量辦法。可要戰勝災荒,困難確實不少。
有的說:“咱村這麼窮,又連著兩年遭災,底子薄、勞力少,冬天吃的就夠嗆,還談得上明年豐收和趕上富隊?”
還有的說:“要是沒辦法,咱也隻好進城去找碗飯吃。”
就在這時候,一個約20歲的年輕姑娘站了起來,她望了望大家說:“我願意留在農村,為改變咱村貧窮麵貌,獻出我的力量。”
她的話使會場頓時靜了下來。支部書記董德林讚許地向她點了點頭說:“歡迎你,燕子!”
這位叫“燕子”的姑娘,名叫邢燕子,剛從高小畢業。她的一家人大部分都在城市裏工作:父親在天津市一個工廠擔任副廠長,母親也在天津市一個縫紉廠做工,伯父伯母在北京市一個幹部學校工作,哥哥在江蘇省一個工廠工作。隻有她和爺爺在農村。
人們本來認為她到城市裏找工作有方便條件,尤其是在這嚴重災荒情況下。可她卻堅決留在農村,這使大家都很驚奇。
有人低聲嘀咕說:“別看在會上說得那麼堅決,呆不了三天兩早晨,準得溜進城裏去。”
有個老大娘還勸燕子說:“你識文斷字的,為什麼願在家裏拿鋤把?”
燕子說:“大道理我也不會說,你們看我的行動吧!”
參加農業生產並不像燕子想象的那樣簡單。起初,她本來想參加田間勞動,可是隊裏派她去幼兒園當教養員。
一個高小畢業生,哪有辦幼兒園的經驗,30多個孩子東跑西跳,有的動不動就吵架,燕子一管就挨罵。
她找到董支書說:“這些孩子我管不了,不如幹脆去幹農活痛快。”
董支書說:“辦好幼兒園,是我們這裏最簡單的活,你若是孩子都帶不好,再遇見大困難怎辦呢?”
燕子回去了。
她想,怎樣才能把孩子帶好呢?孩子好動,不能老圈住他們。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遊戲,給他們講故事,還帶孩子們到田裏捉蟲、拔草。孩子們越來越好帶了。
雨季來了,董支書調劉建榮來接替燕子的工作,調燕子去修大塘。燕子好容易把幼兒園辦好,心裏有些舍不得離開。但還是愉快地走向了新的崗位。
冬天來了,村裏人吃糧更困難了,災荒逼迫著人們去想辦法。
怎麼辦?燕子邀請了共青團員王永榮、董維芝、劉連榮、邢秀芳等7個人,向黨支部提出組織婦女捕魚隊,去冰上治魚。
破冰治魚,生活問題不但可以大部分解決,還可以給第二年農業增產打下基礎。
新生事物的成長,是不會一帆風順的。聽說婦女冰上治魚,有些人議論起來:
“沒聽過婦女能拉魚網,有魚也得給嚇跑了!”
“看吧,到冰上就得凍回來!”
在這種議論麵前,燕子她們逆風而進,毫不退卻。
她們說:“為了戰勝災荒,改變窮隊麵貌,困難再大也不怕,別人認為咱們不行,咱們就非幹好不可!”
支書董德林高興地說:“你們做得對,青年人擔子撿重的挑,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這才叫最有出息。幸福的生活,要靠辛勤勞動來創造。我們要打好生產度荒第一仗,我支持你們冰上治魚。”
董德林還派了有經驗的黨員王學之去幫助她們。
第二天,北大窪開天辟地第一個婦女魚隊來到冰上。
“三九”天,在冰上幹活分外冷,魚網一出水就凍成了冰棍,抓在手裏刺骨錐心。
燕子的手凍破了,她偷偷地用布裹起來。
董維芝失足落水滑進冰窟窿,大家把她救上來,她回家換了衣服,又跑回冰上來了。
就這樣,寒風退卻了,魚網出水了。滿網鮮魚銀光閃閃,魚一筐一筐的運到村裏,那些說婦女不能拉冬網的人不由得對幾個姑娘刮目相看。
魚打來了,打葦簾的副業也開始了。為了增加收入,姑娘們治魚回來,又去參加打葦簾。她們這種衝天的幹勁,得到全村人的支持和幫助。有些平常不大參加勞動的老年人,也參加了打葦簾的勞動。
燕子就是這樣和全生產隊社員們一起堅持了3個月。全生產隊這兩項副業,共收入3900多元,光婦女捕魚隊就收入2600多元。
這兩項生產對全村勝利地度過災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黨支部在全村群眾大會上,表揚了燕子和婦女捕魚隊。給這個隊命名為“燕子突擊隊”,隊員由7個人擴大到16個人,全隊一致選燕子當隊長。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1959年澇災,冬麥沒種上。為了避免水澇,1960年的春麥,必須在雨季汛期之前成熟。所以人們沒等河開雁來,就開始春耕,準備種“六九”麥。
在這個生產戰線上,最活躍的又是燕子突擊隊的姑娘們。
地凍得硬梆梆的,耠下去隻起一道白溝。但是地硬,姑娘們的決心更硬。
她們與社員們上午耠過一遍,經過太陽照曬,土地融化了;再耠第二遍,不夠深,再耠第三遍。
她們用解決全村人夏天吃糧的責任來鞭策自己,用全村富裕後的遠景來鼓勵自己,終於克服了天寒地凍的困難,按期種完了430畝“六九”麥。
這些麥子經過精心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收成。
勤勞的人,最懂得節儉,勤勞和節儉的美德,是連在一起的。燕子是個勤勞的人,也是個節儉的人。
1960年2月的一天,燕子到公社裏參加民兵會,隊裏給了她一元錢的夥食費,燕子到了飯館裏,菜、湯什麼都沒買,隻花了9分錢買了點吃食,把剩下的9角1分錢交回隊裏。
有人問她為什麼不買菜吃,她說:“隊裏還有困難,能少花一文,就應該少花一文。”
這年春天,燕子的父親給燕子寄來了20元錢,叫燕子添置一些衣裳。
燕子沒有做衣裳,她想:“在大家生活還很困難的時侯,我也應該節省一些。”
正巧隊裏搞生產缺資金,她就把去冬準備做棉衣的錢和這次父親寄來的錢,自動借給隊裏使用。
一個老大娘疼愛地對燕子說:“閨女,你為大家幹了一冬一春,連個新棉襖都沒舍得做,你就添件衣裳吧!”
燕子說:“大娘,我現在還有穿的,隊裏現在有困難,就讓隊裏先用吧。”
1960年,司家莊變樣了!
全村到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災後,隊裏增添6頭牲畜,購置了柴油機、小鋼磨。
特別是在勞力少、牲口缺並且嚴重幹旱情況下;比1959年開荒擴種地490畝,奪取了夏季豐收,大秋作物生長良好,沒荒一畝地。
1960年9月9日的傍晚,人們被轟轟的馬達聲所吸引,男女老少都出來向遠方瞭望。
啊,原來是拖拉機呀!數一數,一共40台。燕子拉著姑娘們的手,圍著“東方紅”牌拖拉機又跳又唱,興奮極了!
此時,好像她們春天拉耠時的肩膀還在隱隱疼痛,可是眼前,已列著這麼多拖拉機,她們不由得喊道:“咱們人拉犁耠,把拖拉機拉來了!”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不隻是生產麵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員們從短短的八九個月的變化中,增強了讓北大窪徹底翻身的信心。
這個村外出的3個青年也都回來了。王淑華回到村裏以後,生產很積極,已經被燕子突擊隊的隊員推選為副隊長。還有一個姑娘,曾經三下唐山找工作,現在決心留在農村,和燕子一起改變北大窪麵貌。
男社員宋任清,也曾幾次跑到城市裏去找工作,隊幹部誰勸說也不聽,現在他也回來了;並且向支部書記說:“我過去想錯了,今後我堅決向邢燕子看齊,為建設家鄉貢獻力量。”
燕子的故事,不僅在她所在的公社、在漢沽市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在唐山市其他縣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向邢燕子學習,向邢燕子看齊,為建設美好幸福的農村人民公社,貢獻出自己的青春!成為廣大青年們的共同口號。
中共唐山市委第一書記馬力同誌,接見了邢燕子,並表揚和鼓勵了她。馬力勉勵邢燕子發憤圖強,埋頭苦幹,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再立新功。辛勤戰鬥在農業第一線
1959年10月1日,在祖國十年大慶的節日裏,一個大城市裏來的高中生和一個農村青年結婚的消息,轟動了天津市靜海縣團泊窪趙連莊,無數人們跑來祝賀。
一個在大城市長大又受過中等教育的年輕姑娘,為什麼情願到農村去當一個農民,又為什麼會和一個農村青年結婚呢?
這個故事還要從1958年說起。
這一年,黨中央製定了“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後,全國各地立即掀起了創造發明熱潮和豐產增收運動。
正在這時,天津市女七中的學生王培珍畢業了。以前,她曾想在農業科學方麵深造,將來當個農學家。但是,這個時候,黨對知識青年提出號召:參加農業生產,做祖國第一代有文化的農民。
當農學家和當農民,是有距離的。到底幹什麼呢?最後,她決定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下鄉安家落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但是,又覺得一個高中生去當個普通農民“不上算”、“屈了才”,又怕艱苦的勞動和生活吃不消。
思想矛盾在她頭腦裏起伏著。學校領導和團組織,幫助她認識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指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知識分子去農村大有可為。
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對中小學應屆畢業生的報告中說:
青年人要有朝氣,要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在溫室裏培養出的花朵,是經不起風霜的……
這些話更是句句打動了她的心。於是她下定決心:堅決到祖國最需要的農村去,用自己的雙手建設幸福的家園,當新中國有覺悟、有文化的新農民。
可是,當她把自己的決定和家裏商量時,卻遭到家裏人的反對,他們說:“你從城裏往鄉下跑,當莊稼漢,有啥前途?你這麼大的閨女,在農村到哪去找對象?”
鄰居知道她要去農村,偷偷說她:“真是一個傻子,隻長著一個心眼。”
王培珍沒有被拖住,她終於通過了這場嚴格的考試,離開了嬌生慣養的家,離開了繁華的城市,來到“農民大學”——靜海縣團泊窪趙連莊農業生產合作社當農民。
當天,她在日記上熱情地寫道:
你們說我是“傻子”,是不對的,我要做一個有利於人民有利於國家的人,如果說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願意做這樣的“傻子”的。革命需要這樣的“傻子”,建設也需要這樣的“傻子”。
……
王培珍到團泊窪的當天,聽了黨委書記的介紹:解放前的團泊注是一個鹽堿荒蕪的低窪地區,常年積水,人們叫它“水罐子”,種什麼都不長,群眾多以黃蓿、草籽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