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央正式號召上山下鄉
●毛澤東對《在一個鄉裏進行合作化規劃的經驗》一文的按語寫道:“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趙耘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切菜、拌飼料、刷豬槽、清圈,一直忙到太陽落。
●董加耕在升學誌願書上寫了“回鄉務農,立誌耕耘”8個字,並把名字改為“董加耕”。
● 中央正式號召上山下鄉毛澤東提倡年輕人到農村
1955年9月至12月,毛澤東正在主持編輯《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
在書中,毛澤東對《在一個鄉裏進行合作化規劃的經驗》一文寫下這樣的按語:
這也是一篇好文章,可作各地參考。其中提到組織中學生和高小畢業生參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注意。一切可以到農村中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裏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原來,在1955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七屆六中全會擴大會議召開期間,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副部長廖魯言,看到一本河南省許昌地委農村工作部辦的《互助合作》期刊,其中有一篇《郟縣大李莊鄉進行合作化規劃的經驗》的文章。這篇文章介紹了河南郟縣大李莊鄉,組織一批中學和高小畢業生,回鄉參加農業合作化工作的情況。廖魯言就把這篇文章呈送給毛澤東閱覽。
毛澤東看了這篇文章,非常高興,特別對文中的其中一段話特別感興趣:
全鄉貧農和下中農裏麵,有7個沒有升學的中學生和25個高小畢業生,把兩個中學生分配到老社,其餘的全部分配到7個“架子社”去,以便解決會計和記工員不夠的困難。
毛澤東就在這篇文章上寫了按語。
毛澤東在主持編輯《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時,把這篇文章的題目改為《在一個鄉裏進行合作化規劃的經驗》,連同這個按語一起編入《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
在書中,毛澤東對《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鬥爭》一文也寫了按語:
全國合作社,需要幾百萬人當會計,到哪裏去找呢?其實人是有的,可以動員大批的高小畢業生和中學畢業生去做這個工作。
毛澤東在書中發出號召: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毛澤東這一偉大號召,激勵著當時的一代年輕人,成為當時推動城鎮知識青年下鄉上山的巨大精神動力。
在50年代,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出現了一位務農先進知識青年叫呂根澤。
他是吉林省延吉縣海蘭村人。1951年春,呂根澤從龍井中學初中畢業,他聰明好學,家境也不錯,本來完全有條件升學,但因身體有病沒能繼續上高中。
在當時,呂根澤曾感到“一切都結束了”,情緒很低落。就在這時,他看到《中國青年》1955年第1期刊登的一篇文章《一條寬闊的道路》。
呂根澤終於認識到自己“並沒有失學,而是才開始真正地走進學校。這所學校是豐富的,他不僅是農業大學,而且是社會大學”。
呂根澤從此積極投身到家鄉的生產勞動中,他開辟了一塊小小的農業試驗田,向當地農民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擔任全村的技術研究組組長。
呂根澤所在的互助組由於采用新的種植法,水稻每畝收獲比從前增產近150斤,從而有力地推進了全村的互助合作運動。
後來,呂根澤的經曆被當地的青年團組織發現,於是,采寫了文章,作為先進人物進行報道介紹,因此,呂根澤的事跡受到了團中央的高度重視。
1953年12月24日,青年團中央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寫給呂根澤的信:
你熱愛農村,投身於農業勞動,刻苦鑽研農業技術,並有力地推動了你村的互助合作運動,而得到了顯著的成績……
你的事跡,再一次告訴了農村廣大知識青年如何與農業勞動相結合,向他們證明了知識青年從事農業有無限光輝的前途。
1953年12月25日,《中國青年報》還發表《站在建設前列的年青人》的文章以及社論,報道宣傳呂根澤參加農業勞動的事跡。
12月30日,呂根澤到縣裏,在有1000多名青年參加的大會上,接受了團中央和團省委給他的祝賀信,從此,呂根澤成為與徐建春齊名的回鄉青年的先進人物。
在互助組轉社後,呂根澤擔任了村裏合作社主任。
1954年,呂根澤到各地去作報告,以自己的體會向廣大知識青年說明參加農業生產的重大意義,在青年中產生了強烈反響。
1958年,各地農村大辦農業大學,呂根澤進入延吉縣東城公社辦的黎明業餘農業大學學習,1961年被公社黨委保送到延邊農學院深造,1961年大學畢業。
在此期間,呂根澤在延邊農學院講師的幫助下,寫成了《水稻栽培技術問答》一書。他還進行各種水稻育苗方法的試驗和研究活動,其中不少研究項目取得了一定成績,推動了當時的農業生產。
呂根澤後來被聘為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特約助理研究員,成為知識青年在農村成長為科學技術專門人才的典型。
在50年代,廣東也出現了一位有“青年技術革新者”稱號的全國知識青年典型楊明漢。
楊明漢是廣東省羅定縣上池鄉田邊村人。1950年,楊明漢考入廣東西江農業學校,1952年春,楊明漢因患腦病退學,回鄉參加農業生產。
楊明漢從小喜歡田間生產,他十二三歲就學會了種地、割禾等簡單操作,所以,他十分樂意回鄉參加農業生產。
楊明漢的家鄉是個貧瘠的半山區,糧食產量很低,他在自家的田裏搞合理密植,搞“人工降雨法”的實驗,還嚐試著改良土壤。
1953年,他獲得了全縣豐產模範的光榮稱號。但是,楊明漢並不滿足,他深感自己缺乏科學知識,他希望鑽研農業科學技術。然而,村裏不具備搞科學實驗的條件,連最簡單的工具也沒有,也找不到供參考的理論書籍。
後來,楊明漢的母校羅定中學師生們知道他的狀況後,給他送去一些實驗用的器材和書籍,幫助他把實驗進行下去。
1954年11月,楊明漢的實驗終獲成效,廣東省農業廳廳長、華南農學院院長、著名水稻專家丁穎聞訊後,到楊明漢村裏參觀了他的水稻實驗田,肯定了楊明漢的成績,也幫助他解決了許多具體困難。
楊明漢從此名揚全國。同月,他加入青年團,而且被評為農業技術革新能手、先進知識青年的典型。各省市團委也紛紛發出通知,要求青年學習他的先進事跡。
在毛澤東的號召下,在先進青年榜樣力量的鼓舞下,全國青年紛紛表示,希望到廣大農村去實踐、去鍛煉,貢獻自己的青春,實現自己的青春夢想,改變廣大農村貧窮落後的麵貌,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貢獻。《人民日報》號召青年下鄉
1957年2月18日至4月14日,國家副主席劉少奇從北京出發,沿京廣線南下,做了56天的考察,並發表了一係列重要講話。
1957年4月8日,《人民日報》根據劉少奇3月22日在長沙市中學生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發表題為《關於中小學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問題》的長篇社論。社論說:
今後一個很長的時間內,總的趨勢將是有更多的小學和中學畢業生不能升學,而城市就業條件有一定限度。
就全國說,最能夠容納人的地方是農村,容納人最多的方麵是農業。所以,從事農業是今後安排中小學畢業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們今後就業的主要途徑。
社論講到農村對文化需求時說:
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是我國農村兩大曆史性的根本改革。合作化以後的農村是新農村,農民是新農民。但是,現在的農村和農民還都缺少文化。如果以後一年比一年有更多的中學畢業生下鄉,同農民群眾在生產勞動中親密地結合起來,那麼可以肯定,農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工作和農業的技術改革就將得到一個極大的力量,就將促進我國農村實現另一個根本改革——技術改革,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空前地向前大發展。
7月22日,國家勞動部、高等教育部也聯合發出的通知指出:
由於機關、企業停止招收工作人員,各高等學校因學業成績不及格或其他原因退學的學生,家在農村或有條件回農村的,可以動員他們去參加農業生產。
在黨中央的號召之下,8月20日,天津市第一批自願到農村的124名初中畢業生出發了,他們來到農村紮根落戶。
8月23日,22歲的趙耘從天津市來到寧河縣,開始他新的人生征途。
趙耘出生在山西左權縣,他從小受到艱苦的磨礪和革命的熏陶,這為他以後的人生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50年初,趙耘和弟弟從山西老家來到在天津市任處長的父親身邊。
趙耘的父親趙晉科是一位老革命,趙耘兄弟二人剛到天津,父親就為他們改了名,把原名趙貴銀改為趙耘,把他弟弟也改名為趙田,並對他們說:“不重金銀,重耕耘。”
趙耘在讀初中時候,學習成績是全優,又是天津市13中學第一名學生黨員、校學生會的副主席,他完全有資格上高中、考大學。
1957年夏,趙耘初中畢業前夕,黨中央發出了不能升學的中小學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號召,天津市還請來了在山東下鄉的老知識青年徐建春作報告,這在應屆畢業生中引起了不小反響。
是繼續升學,還是就業?是留在城裏,還是下鄉務農?趙耘也麵臨人生道路的選擇。
趙耘認為,上大學、留在城裏固然是好,但是,黨號召青年學生到農村去,他認為,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要找艱苦的路走,要做一個有文化的農民,在農村幹一輩子。
趙耘就和父親談,父親看到他堅定的決心,就欣然同意了他的選擇。
趙耘在學校裏第一個報名要求下鄉當農民。這個消息一傳開,一些人為他惋惜說:“這樣的家庭,這麼好的學習成績,如此突出的表現,幹什麼不行?非當農民,太可惜了!”
老校長也希望這個品學兼優的學生能夠繼續升學,他對趙耘說:“你成績那麼好,還是上高中吧,我可以保送你。”
趙耘主動找校長談了3次,校長終於被他的執著說服了。
1957年8月22日,天津市在工人文化宮禮堂專門為下鄉知識青年召開歡送大會。第二天,幾輛大轎車便載著下鄉青年開赴農村了。
趙耘和兩個夥伴來到寧河縣六區高級農業社,脫下了學生服,換上了農民裝,開始了新的人生征途。
從第二天起,趙耘的勞動生活就開始了。隊裏分配他與社員一起撓秧。這樣的活對一個農民來說是輕鬆的,可對一個從沒有下過水田的學生趙耘來說,卻是另一番滋味。麵對田裏讓人生厭的水中生物,還有令人生畏的吸血螞蟥,趙耘心裏直犯嘀咕。
趙耘看到農民有說有笑地走到田裏,他想,當農民就要像個農民樣,社員能幹的我也絕不能含糊,於是毫不猶豫地邁進水田,就努力地幹了起來。
在下鄉的頭兩個月,隊裏和社員照顧這些從城市來的學生,盡量分配一些輕活,趙耘和夥伴們順利地過來了。
鄉間10月是收獲的季節。割稻子,對一個地道的農民來說,也不是一件輕鬆事,對趙耘來說,就更是一個嚴峻考驗了。
一大早,社員們就下地割稻子了,在鐮刀飛舞中,稻子一片片地倒下。可趙耘卻不行了,磨得飛快的鐮刀好像比別人的鈍,也不那麼聽使喚,他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割下一小把兒,一會兒的工夫就被人們拋在了後麵。他心裏直著急,拚命地趕,可距離還是越拉越大。一天下來,他已是累得腰酸腿疼。
第二天天剛亮,鬧鍾的鈴聲驚醒了睡夢中的趙耘,他想翻身坐起,可是腰腿胳膊酸痛難忍。他想,一定要咬牙挺住,這隻是真正農民的開始。於是,他鼓起精神又下地了。
一個秋天下來,趙耘沒請一天假,沒歇一天工,他挺過來了,腰腿也不腫不疼了,手起了泡又變成了繭,他雖還無法和那些能手相比,但已可以和多數人比他進步了。他終於闖過了這一關,經受住了考驗,向真正農民邁出了一大步。
1957年底,上級號召養豬。趙耘主動要求當豬場飼養員。他把鋪蓋搬到豬場,住在簡陋的房舍裏。冬天裏寒風凜冽,夏日蚊蟲叮咬,他都不在乎。
趙耘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切菜、拌飼料、刷豬槽、清圈,一直忙到太陽落。晚上別人走了,趙耘仍留在豬場繼續照看那100多頭豬。
在寒冷的冬天,母豬下仔兒,趙耘照顧接生,怕把剛生下來的小豬凍壞,就用自己的棉被棉衣蓋在小豬身上,或者把小豬仔兒揣在懷裏取暖。
在炎熱的夏天,一場大雨過後,幾十個豬圈積了半尺多深的糞水,趙耘怕淹壞小豬,他就用水桶、臉盆,一桶桶、一盆盆地掏。遇上母豬缺奶,他看著嗷嗷待哺的小豬很心疼,就用自己的錢買魚熬湯給母豬催奶。
趙耘當上了飼養員之後,他克服各種困難,自學養豬知識,精心科學飼養,將豬個個養得膘肥體壯。
趙耘的身體原本不是很強壯,下鄉後的幾年因為勞累加飲食不周而患了夜盲症。一天夜晚從楊台村到豬場,平時隻有5分鍾的路,他卻走了1個多小時。艱苦、勞累、身體瘦弱都沒有動搖他立誌務農的決心。
1958年春天,趙耘被鄉親們推舉為豬場場長。在趙耘和鄉親們的共同努力下,到1959年,豬場已經擴大為擁有6個分廠、100多人的綜合畜牧隊,飼養生豬3000頭、羊5000隻、雞2000隻,其規模之大聞名河北省。
1960年,豬場解散,趙耘被借調到管理區做黨務工作。
1962年,趙耘被鄉親們從管理區要回來,並推選為苗街三隊的隊長,同時兼任三、四隊的黨支部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