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麵
●周恩來對代表團成員說:“開第一次會時,我心也在跳。”
●周恩來笑著說:“在中英關係這件事上艾登外長很積極,我們在一起解決了一個難題。”
●周恩來發表聲明說:“日內瓦會議的成就對於鞏固世界和平和安全,首先是鞏固亞洲的和平和安全,是一個重要的貢獻。”
● 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麵中英決定互派代辦
1954年4月底,在日內瓦的花山別墅裏,中國代表團的主要成員正聚在一起討論會議相關決策。對於一個年輕政權的首席外交官周恩來說,如何展現新中國的國際形象是一種挑戰。
周恩來對代表團成員說:“開第一次會時,我心也在跳。”
然後周恩來鼓勵大家要有信心,因為中國代表團在日內瓦會議上同時開辟了兩個戰場,一是在會議之內,一個在會外。
出席會議之前,中央就確定了要放手開展會外活動的方針,通過會外活動,幫助和促進會內的鬥爭。整個會外活動的重點是對英國。
英國代表團也等不及了,周恩來將與英國方麵接觸的情況用“特急”或“絕密”電報上報中央。
在電報中,周恩來向中央報告說,日內瓦會議期間,英國外交大臣艾登“曾兩次主動訪我”,並建議中央因勢利導:
利用威爾遜及羅伯遜·布朗的建議向英方正式提出在倫敦設立常設商務代表機構的問題,此機構應享有完全的外交權利和地位,如同蘇聯早期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務代表處一樣,實際上是一個外交機構。
同會場內充滿火藥味道的唇槍舌劍、針鋒相對相比,會外的活動則顯得平和、儒雅,彬彬有禮之中透著機敏和睿智。
1954年6月8日,周恩來在其暫時居住的日內瓦花山別墅宴請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宴會前與宴席上,雙方都隻談一些關於中國菜和酒的話題。
為了讓出席日內瓦會議的與會代表和記者了解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藝術和新中國成立幾年來所呈現的新氣象,周恩來特意指示中國代表團帶去國內剛拍攝的第一部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
宴會後,周恩來請英國人觀看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周恩來囑咐工作人員:“隻要在請柬上寫上一句話:請你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就行了。”
周恩來還說:“在放映前作3分鍾的說明,概括地介紹一下劇情,用語要有點詩意,帶點悲劇氣氛,把觀眾的思路引入電影,不再作其他解釋。”
看到工作人員將信將疑,周恩來又半開玩笑地說:“這樣試試,我保你不會失敗。不信,可以打賭,如果失敗了,我送你一瓶茅台酒,我出錢。”
結果可想而知,英國代表團中的成員有的被影片感動得熱淚盈眶。隨著中英之間的氣氛開始好轉,雙方的談判也友好了許多。
中英建交談判自朝鮮戰爭爆發就完全終止了。其後英國的談判代表一直以“代辦”身份留在北京,中方既沒有攆他走,也一直沒有承認其外交代表的地位,同時中方也沒有人在倫敦。
隨著朝鮮戰爭的結束,中英間的戰爭狀態也相繼結束。此時,英、美是盟國,雙方很多共同利益,但同時,他們也有不少矛盾。
自從英國保守黨上台以來,英國貿易發展迅速。經濟形勢好轉後,英國人不甘心當美國的小兄弟。當奠邊府戰役打響之後,美國人想趁機介入,並且向英國提出,讓它派海、空軍予以幹預,結果英國人拒絕派兵。從此,英美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中國駐英代辦對英國的外交政策的評價是:
走兩步退一步,朝左邊走一步,又朝右邊走一步,不可能斷然的好,也不可能斷然的壞。
根據上麵這些情況,中國代表團確定了會議期間跟英國人打交道的幾點方針:
1.不急不斷。
2.不跨大步也不停步不前。
3.求同存異。在求同方麵,能讓步的就讓一點;在存異方麵,不能讓的就堅決不讓。
4.要解決一些小問題以引起對方的興趣(中英間存在的大大小小問題有數百個)。
5.態度要溫和,以婉轉說理代替嚴詞責罵。
英國也希望通過日內瓦會議的機會,打破自朝鮮開戰以來兩國關係的僵局,而且特別希望能通過政治關係的改善,來促進雙方的貿易。
1954年6月1日晚上,艾登宴請周恩來。席間交談的重點是中英關係。
艾登說:“我們應該努力進一步改善中英關係才是。我們有一個人在北京,而你們卻沒有人在倫敦。我們之間的關係不應該是‘半截子’的。你是否也派一個‘中國的杜威廉’來?”
周恩來當即表示,可以派一名官員以代辦的身份在倫敦,商談雙方之間沒有解決的一些問題。
艾登聽了很是高興。宴會當中,艾登3次談到他很想去中國,說他看了很多關於中國的書,對於中國現在的發展也深感興趣。
周恩來表示很歡迎他到中國去看看。最後,艾登說,丘吉爾首相要他向周恩來總理轉達問候,他說,丘吉爾的夫人正在日內瓦附近養病,丘吉爾可能會路過日內瓦去探望他的夫人,如果真能如此的話,丘吉爾很想跟周恩來會見。
這次跟周恩來的交談給艾登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在以後出版的回憶錄中寫到:
這是一個愉快的、也是必要的活動。我怪他沒有派代表駐倫敦,他表示願意派一個人去。周恩來在談判中表現得穩重而又堅定。他說話力求含蓄,即使以中國的標準來看也是如此。
1954年6月16日,中國外交部歐非司司長宦鄉和英國代表團成員杜威廉會麵。
杜威廉說,當天早上,艾登外相已經通知周恩來,英方同意中方派代辦常駐倫敦。杜威廉建議雙方發表一個公報,宣布這件事情。英方想在第二天由議員在議會下院向丘吉爾首相就中英關係問題提出質詢,丘吉爾宣布公報。
宦鄉表示,發表公報的具體時間可以商量。
當天晚上,中英雙方商定,雙方在日內瓦時間6月17日15時同時發表公報。
中方將通過廣播宣布,而英國人則由首相丘吉爾在議會下院,利用回答議員對中英關係進行質詢的機會,來宣布公報。
公報非常簡單,就一句話:
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代辦駐在倫敦,其地位和任務與英國駐北京代辦的地位和任務相同。
當天,周恩來向中央報告:
我方既已決定派遣代辦身份的外交人員駐在倫敦,其任務雖仍包括進行建交談判,但同時卻又須代表政府處理我國在英的僑務和商務問題,因此對英國駐北京代表亦須承認其為代辦身份或其同樣有處理英國在華的僑務和商務的任務。
兩天之後的7月8日,杜威廉向周恩來遞交英國政府任命他為首任駐華代辦的委任書。隨後,中國政府任命宦鄉為駐英國代辦。
1954年10月27日,宦鄉抵達倫敦,並於11月3日向英國外交大臣艾登遞交了委任書。
此時,中英兩國關係進入“半建交”階段,直到1972年3月13日,兩國才簽署了建交公報,將兩國關係提升為大使級外交關係。中美在日內瓦舉行破冰會談
1954年4月24日15時許,一架從柏林方向飛來的蘇製“伊爾-14”專機緩緩降落在日內瓦昆士蘭機場。中國代表團抵達日內瓦。
1954年4月26日,日內瓦會議在位於萊蒙湖畔阿裏亞納公園內的國聯大廈開幕。
國聯大廈又稱“萬國宮”,是作為國際聯盟總部而修建的。從1929年開始動工,到1936年才最後落成,前後用了7年時間。據說有360多名設計師參與設計,其中有5名是當時世界上頂尖級的建築師。
4月26日,日內瓦會議隆重開幕。周恩來入場時,風度翩翩、沉著自信,在這一刻,初次展露出他日後為人們所廣泛讚賞的外交風範。
會議一開始,美國便開始給中國設置障礙,和周恩來預計的一樣,朝鮮問題的症結實際上在於美國強硬的反共立場。
會場上,中美代表團團長杜勒斯和周恩來針鋒相對,難分勝負,會場外也流傳著杜勒斯拒絕與周恩來握手的故事。
在關於朝鮮問題的第一次會議間隙,發生了一樁意外的事。
這天,杜勒斯走進萬國宮休息室,正巧周恩來也在裏麵.看到杜勒斯進來,周恩來從屋子那邊走來,象往常那樣溫文爾雅地帶著笑意打算和杜勒斯握手。
一開始,杜勒斯沒有發現周恩來,當看見時周恩來已經走近了。杜勒斯瞥了一眼旁邊那些等著拍攝這個帶有和解象征意義照片的攝影記者們,很快背過身去,不理會周恩來伸出的手。
這種說法流傳甚廣,後來,美國總統尼克鬆為了彌補杜勒斯的無理之舉,在1972年訪問中國走下飛機舷梯時,主動向周恩來伸出了手。然而,日內瓦會議期間周恩來的幾位主要助手卻都否認了這件事。
中國代表團秘書長王炳南後來回憶:
有人說,在日內瓦期間,周恩來總理要同杜勒斯握手,被杜勒斯拒絕了。實際上並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在整個會議期間,我始終在周總理左右。開會時,每次都是我陪著周總理入場。事先我對於從哪個門進去,座位在哪裏,都了解得很清楚。我在前引路,周總理和代表團成員跟著我一直進入我們的座位。
拒絕握手之說雖是杜撰,但也說明了當時中美關係之緊張。
說到中美之間的衝突,必須要提到一個人:錢學森。
錢學森於1935年赴美國留學。10年後,他成為當時一流的火箭專家。由於他發表了“時速為一萬公裏的火箭已成為可能”的驚人火箭理論而譽滿全球。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誕生的消息傳到美國後,錢學森和夫人蔣英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商量著早日趕回祖國。但麥卡錫之流實行全麵清查,並在全美國掀起了一股驅使雇員效忠美國政府的狂熱。
錢學森因被懷疑為共產黨人,被美國軍事部門突然吊銷了參加機密的證書。這使他非常氣憤,錢學森說:“我寧肯回中國老家去,也不願在受人懷疑的情況下繼續留居美國!”
當錢學森要求回國被美國無理阻攔時,中國也扣留著一批美國人,其中有違反中國法律而被中國政府依法拘禁的美國僑民,也有侵犯中國領空而被中國政府拘禁的美國軍事人員。
美國政府急於要回這些被中國扣押的美國人,但又不願意與中國直接接觸,生怕造成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既成事實。
1954年4月,日內瓦召開討論和解決朝鮮問題和恢複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出席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聯想到中國有一批留學生和科學家被扣留在美國,於是指示說,美國人既然請英國外交官與我們疏通關係,我們就應該抓住這個機會,開辟新的接觸渠道。談判中首先要聯係中國留美科學家錢學森等被扣留問題。
參加日內瓦會議的美國代表團團長、國務卿杜勒斯是美國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和理論家。
杜勒斯中等個子,戴一副近視眼鏡,臉色蒼白,表情冷酷,會議期間從未露出過一絲笑容。他來日內瓦之前,剛剛做過一次癌症手術,醫生在他胃裏專門放置了一支“鐳管”,用作放射性治療以控製病灶的擴散。因此,在他與會期間,人們都叫他“雷管”。
杜勒斯手術後先是拖著虛弱的身體到朝鮮三八線上去視察,然後又趕到日內瓦。
當時,朝鮮戰爭剛結束不久,美國和美國人操縱的“聯合國軍”在朝鮮戰爭中傷亡慘重,根據聯合國在紐約公報上公布的數字,“聯合國軍”方麵的傷亡數為147萬多人,其中美軍為14萬多人,日平均傷亡數遠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最後不得不在自建國以來的第一個戰敗協議書上簽了字。
中國這次與美國會談,顯然是一個坎坷之旅。中美最終能順利會晤,還有英國一份功勞。
1954年5月19日,英國代表團的駐華代辦杜威廉同宦鄉會麵。杜威廉表示,他願意以私人身份,擔任中美直接接觸的中間人,問中方是否願意跟美國人直接談判。
宦鄉把英國人的意思報告給周恩來。對於美國人這個時候想同中方接觸,周恩來和代表團成員進行研究,分析美國人的意圖。
代表團認為,從中方的角度來說,利用這個機會跟美國人直接接觸,可以更深層地了解美國的對華政策和意圖。另外,也可以處理僑民問題,美國當局還扣留著中國留學生。
5月27日,宦鄉答複杜威廉,表示同意由杜威廉出麵介紹跟美國人直接接觸。杜威廉把這個信息傳遞給美國代表團。美國先是表示可以舉行直接會談,但接下來卻又沒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