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科技現代化

●周恩來說:“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彭真同誌親自到實驗工廠視察,同時還提出:“要緊盯日本,迎頭趕上。”

●王錚指出:“加強科研,開發新技術、新產品,研製軍事電子尖端技術,保證軍事電子裝備適時更新換代,要跳出單純仿製的模式,不受製於人。”

● 科技現代化

中央決策推動航空科技

1958年12月14日16時,新中國生產的第一架直5直升機在試飛員錢廣有、程紹英的駕駛下首飛成功。

12月16日,直5試製成功祝捷大會在哈爾濱舉行,哈爾濱市委書記任仲夷為直升機飛行表演剪彩。

直5直升飛機試飛成功,標誌著我國的航空科技發展到了新的水平,我國的航空科技在科技現代化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

其實,中國的航空科技,從建國初就受到中央的重視。1949年9月,毛澤東就提出:

我們將不但有一個強大的陸軍,而且有一個強大的空軍和強大的海軍。

1949年3月,中央軍委航空局成立了,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

1950年1月5日,空軍司令員劉亞樓與重工業部代部長何長工聯名向中央上報《關於航空工業建設意見》,重工業部設立航空組。

1950年12月下旬,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周恩來親自主持召開了一次會議,會議的主題是中國航空工業的創建和發展道路問題。

關於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道路,在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前,空軍和重工業部曾經設想過,航空工業直接進入飛機的裝配、製造,修理工作歸空軍負責,但戰爭的爆發,使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經過連續幾次會議討論,最後,周恩來做了會議總結。他指出:

中國航空工業的建設道路,要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們是先有空軍,而且正在朝鮮打仗,大批作戰飛機需要修理。我國是有96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五六億人口的國家,靠買人家的飛機,搞搞修理是不行的。因此中國航空工業的建設道路是先搞修理,由小到大,由修理走向製造。

周恩來在這次會議上還做出了另一項重大決策,就是依靠蘇聯援助建設自己的航空工業。

1951年1月1日,受周恩來派遣,以何長工為團長,段子俊、沈鴻為團員的代表團從北京出發,赴蘇談判。

1951年10月30日,中國駐蘇大使張聞天與蘇聯外貿部副部長柯瓦利代表雙方政府正式簽署了《關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組織修理飛機、發動機和組織飛機修理廠方麵技術援助的協定》。

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和政務院頒發了《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成立了以聶榮臻為主任,李富春為副主任的航空工業管理委員會,並在重工業部設立了航空工業管理局。

此後在國家的統一規劃下,航空管理局對接收的18個工廠進行整合調整,國家撥經費,調人員,並從蘇聯購買了一大批設備,中國航空工業有了初步的家底,也標誌著航空工業的誕生。

1952年8月17日,周恩來親率代表團赴蘇,與蘇方商談援助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問題,航空工業局副局長陳平隨行。關於航空工業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建設問題,周恩來給予了特別關注。

1952年8月27日,周恩來在航空工業局報送航空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上做了修改。

1952年11月,中方根據周恩來修改的航空工業“一五”計劃與蘇方進行談判。最後確定了13個蘇聯援建中國航空工業項目。

1954年7月,新中國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在南昌升空。兩年後又一個7月,噴氣式殲擊機殲-5又在沈陽橫空出世,使中國跨進了噴氣時代。

1956年,中國從蘇聯引進米-4直升機及其發動機AⅢ一82B製造技術。

1956年9月24日,中國航空工業局分黨組做出決定,由哈爾濱飛機廠和哈爾濱東安發動機廠仿製蘇聯米-4直升機及其發動機。

哈爾濱飛機廠廠長陸綱,為試製直5打好基礎,先組織技術骨幹,修理蘇聯的米-4直升機,熟悉直升機的結構特點、工藝分離麵的劃分以及各大部件的協調方法等。在1957年內製定了直5直升機的試製總方案。

1958年1月,米-4直升機的技術資料和圖紙到廠,陸綱即組織技術人員日夜兼程地進行翻譯及學習消化。設計人員在25天內,描繪出25萬張A4圖紙,工藝人員用兩個月完成了全機1000多套工裝設計任務。

1958年3月,航空工業局組織沈陽飛機廠和南昌飛機廠有經驗的技術人員來哈爾濱幫助工作,進一步審定工藝方案和協調路線,特別對關鍵部件的試製方案進行了詳細討論。

從1957到1958年,蘇聯米-4專家組在哈爾濱飛機廠工作了兩年。專家組共5人,在廠期間他們按照協議傳授了直升機設計、工藝和試飛等技術,培養了一支直升機設計、工藝隊伍,指導建立直升機特有的旋翼,自動傾斜器、槳轂的生產車間。

直5直升機共製造5架。1958年11月24日裝配完成第一架供靜力試驗的直升機,送沈陽飛機廠強度試驗室進行了靜力試驗。12月10日,總裝完成第二架供試飛用的直升機。

12月14日,新中國生產的第一架直5直升機首飛成功。12月16日,舉行了直5試製成功祝捷大會。

哈爾濱東安發動機廠依照蘇聯發動機進行活塞7發動機試製。從1958年1月開始,在零件製造上,除株洲發動機廠協助製造汽缸部分的26種零件外,其餘1500餘種零件均在該廠製造。首台發動機於1959年3月製造完成,4月30日開始試車,7月5日完成400小時台架試車,證明國產發動機符合技術要求。

在發動機試製中,遇到一個技術關鍵是工廠缺少試車的專用測功設備。工廠技術人員發揮了聰明才智,利用一台蘇製發動機的前機匣,成功地設計製造了測功機匣,達到了測功的技術要求。

為提請國家驗收,直5直升機必須安裝國產活塞7發動機,哈爾濱兩廠密切合作,在1959年進行了13個科目的地麵試驗,包括重心計算、發動機、操縱係統、旋翼顫振等。

1959年11月28日至12月7日,試飛員錢廣有、劉星祥對裝有國產發動機的直5直升機進行了11小時31分的飛行試驗,達到了合格要求。

1959年12月19日,國家鑒定委員會頒發了直5及其活塞7發動機鑒定書,同意哈爾濱飛機廠和哈爾濱東安發動機廠分別進行直5及活塞7發動機的生產。

中國第一架直升機及其發動機的試製成功,表明中國航空工業已掌握了直升機的製造技術,為今後直升機行業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航空科技現代化。

中央大力促進半導體科技

1964年,在北京展覽館,建國後第一次新技術展覽會正在舉行。在這次展覽會上,展出了國內工業和科技部門的新技術產品。

在電子產品中,有一種超小型的半導體收音機,體積小到可以放在手掌心裏,但是沒有注明生產部門。當時人們都還在使用較大型的台式電子管收音機,從未見過這樣小巧玲瓏的國產袖珍收音機。

當時國際上也隻有日本等少數國家能生產,因此引起許多人的注目和驚喜,許多人還打聽從哪裏可以買到這種收音機。

其實,這台收音機是由非電子工業技術專業的公安部的幾個小廠協作生產出來的。它的產生與一次日本商品展覽會還有關係。

1961年國慶節後,日本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日本商品展覽會,當時中日尚未建交,這是建國後日本第一次在我國舉辦這樣的大型展覽。

當時社會謠傳這次展出要發售半導體收音機,所以展覽會開幕那天,人特別多,把會場欄杆都擠壞了,影響很不好。外國通訊媒體對此作了誇張渲染的報道。

周恩來聽了很生氣,說:“中國人要有誌氣嘛!”當時,丁兆甲等公安部十二局的一些同誌聽到後,深有感慨,有了自力更生試製半導體收音機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