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手工業改造
●朱德明確地說:“把個體手工業者組織起來,應該從實際出發,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
●劉少奇嚴厲地批評道:“搞社會主義,不能把這些東西搞掉,要把手工業品搞得更複雜,更多樣,好的發揚提高。”
●毛澤東微笑著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手工業改造中央決定對手工業改造
1951年6月6日至26日,全國第一次手工業生產工作會議隆重召開。
會議總結了一年多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發展情況、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商討了今後辦好手工業合作社的一些問題。
劉少奇、朱德都到會講了話。劉少奇強調,手工業合作應從生產中最困難的供銷環節入手。朱德則強調先不要改變所有製形式。
個體手工業,簡單地說,就是主要依靠手工勞動、使用簡單工具的小規模工業和服務業。
通常是一家一戶為一個生產單位,生產工具簡陋,設備落後,生產和經營規模十分狹小。
在世界曆史上,我國堪稱為手工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
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上記載的八大類29種樂器,就是2500年前的手工業產品。
指南針、火藥、印刷術、造紙術,這著稱於世的四大發明,不僅推動了我國曆史而且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我國古代手工業者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為創造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和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近代的中國,盡管有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但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仍占著主導的地位。行業眾多的手工業產品盛銷不衰,機動靈活,各有絕招。
個體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近代大企業生產所無法取代的。
新中國建立後,手工業生產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比重雖有所下降,但仍占有相當大的份額。1952年,手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為212%。
這一切都說明,個體手工業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經濟力量,對於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對待個體手工業的發展商,我黨早在革命戰爭時期,各革命根據地就有通過組織起來發展手工業生產的經驗。
陝甘寧邊區1941年就建立了大大小小100多個手工業工場和合作社。山東解放區1941年建立了近百個供銷形式的合作社,到1946年這種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已發展到8000多個。
1949年5月,劉少奇提出,對手工業合作要從供銷入手,先辦“手工業供銷合作社。為手工業者收購原料,推銷出口產品”,並提出應該“辦廣大群眾需要的,容易辦的合作社”。
1950年7月,中財委召開中華全國合作工作者第一次代表會議。
在會上,劉少奇發表講話,他強調:手工業合作應從生產中最困難的供銷環節入手,保持原有的生產方式不變,盡量不采取開設工廠的方式。
1951年6月,全國合作總社又舉辦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產品展覽會,參加展出的有101個生產合作社,750種產品,這次展覽會對於交流經驗和改進技術、推動生產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1950年至1952年,是手工業合營合作重點試辦、典型示範的階段。
在此期間,人民政府選擇了同國計民生關係較大的棉織、針織。鐵木農具、建築材料等行業為重點,開始在部分城市試辦手工業合作社。
1950年,全國共建立1321個手工業合作社、組,
26萬個社、組員。
但是在這個階段,既建立了一部分能夠嚴格執行合同,有會計財務製度的比較好的手工業合作社,也盲目和自發地建立了一部分“私營工廠”、“救濟所”、“防空洞”式的手工業合作社。
1951年6月的那一次手工業生產工作會議召開後,隨著國民經濟情況的好轉與手工業生產的恢夏和發展,黨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開始了。
會後,各地結合“三反”、“五反”運動,對手工業合作社進行了有組織、有係統的整頓。
經過整頓,鏟除了混入合作社的地主、資本家、舊軍官和反革命分子。
同時,各地還采取訓練班等形式,學習《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章程準則草案》,對社員進行思想教育。
1953年,在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公布以後,我國手工業改造工作正式提上了議程,手工業合作化運動,從此進入了普遍發展的階段。個體手工業者踴躍合作
1953年,中央提出對手工業改造後,各地手工業者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紛紛積極加入到合作社。
在當時,成都是全國有名的手工業城市。一條條街道上滿是手工業的鋪子,製革業集中在皮房街,木器業集中在鑼鍋巷,差不多每個較大的行業,都有自己集中的地方。
成都市的手工業在地方經濟中占的比重很大。全市手工業有14萬多戶,占全市工業戶的98%。從業人員有4萬多人,占全市工業總人數74%。
成都市手工業者製造的皮鞋,遠銷到東北、華北以及西北各大城市;他們製造的提琴,也很有名;修築寶成鐵路和康藏公路的工人,正在用著他們製造的工具開山、鋪路。
解放以來,在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成都市的手工業有了不小的發展。
其中發展得最快的有服務於生產建設的鐵作、木作等行業,有服務於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衣著、樂器等行業。
手工業跟國營經濟已經有了密切的聯係。國營經濟的加工訂貨投放額一年比一年增加,1953年就有1616億多元,比1952年增加425%。
這樣,手工業開始一步一步適應國家計劃的需要,成為國營經濟組織貨源、調劑市場的得力助手。
然而,在當時,成都市手工業和別的地方的手工業一樣,都有著資金少,工具簡陋,勞動效率低,還要貴買原料,賤賣成品,忍受私商的中間剝削等特點。
全市手工業勞動者,平均每戶的生產人員,還不到3個人。他們的資金,在鐵作、皮革業平均每戶隻有舊幣50萬元,按當時的幣值50萬隻夠5雙皮鞋的本錢。
本錢少,就不能成批買原料,零碎買就要貴些。產品做出來,又得趕快找銷路。放下三、五天賣不脫,手下就沒原料做活了,吃飯也沒米下鍋了。
既要忙著買原料,又要忙著找買主,跑買跑賣,一個月就有六、七天做不成活。其餘的時間,就白天趕,黑夜熬,一天工作十二、三小時,賺的錢有時還糊不住嘴。他們一年四季在忙生活,更談不上去改良技術和工具了。
如何解除成都市手工業勞動者的痛苦,唯一的辦法就是走合作化的道路。當時的成都全市11個生產合作社已經給大家做出了一個榜樣。
成都市布鞋生產合作社成立後,資金集中,就可以大批買原料了。集體勞動,可以合理地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做出的東西,質量好,成本低,銷路就好辦了。
組織起來了,不受商人中間剝削,還容易承攬國營商業部門的加工貨。不到兩年多工夫,布鞋生產合作社社的資金已由最初的117萬元增加到27億元。公有工具由兩對楦頭增加到100多對楦頭。另外,還添買了縫紉機、電力砂邊機。
富裕起來後,合作社還蓋了新場房,有籃球場、收音機和醫藥、圖書等設備,幾個個體戶就這樣通過走合作化之路把鞋業做大了。
與此同時,入社後,社員們的生活自然也跟著都有了顯著的改善。入社前,李尚康曾經被房東趕出過,被逼得上過吊。入社後,情形就大變了。
以前,李尚康在小屋裏幹活,愁資金,愁原料,愁銷路,愁生活,望到什麼愁什麼。現在,李尚康跟大夥兒在亮堂堂的工房裏,歡歡喜喜地搞生產,再沒什麼要發愁了。
以前,李尚康一個人悶聲悶氣地幹活,一天納兩隻鞋底,就累得不行,現在一天納5隻,還有說有笑。
以前,李尚康一家人穿的衣服是補釘上麵加補釘,蓋的是一堆汙黑的爛棉絮。現在,全家換上新衣、花被子,連兒子也上學了。
李尚康等人的巨大變遷,引起了同行的羨慕,成都很多工體手工業者紛紛申請入社。
與成都相似,在手工業集中的北京,個體手工業者也積極要求加入合作社,其中就有百年老店王麻子剪刀。
王麻子剪刀鋪開業於清代順治八年,鋪長姓王,原籍山西省,開業時隻有個連家鋪,經銷剪刀、菜刀、煙袋、火鐮、火紙和針線等日用品。由於鋪長臉上有麻子,附近居民和店鋪都稱這個小雜貨鋪為“王麻子雜貨鋪”。
王麻子在經營中,特別重視信譽,贏得了廣大顧客的認同。
後來,鋪長王麻子為取信顧客,特將自己收購的剪刀都鐫刻上“王麻子”,而後才出售。
如果顧客使用這種帶有“王麻子”字的剪刀,不管到什麼時候,不是使用不當,剪刀出現锛刃、卷刃等質量問題都可退換。
從此,王麻子雜貨鋪的剪刀在社會上取得很高的信譽,慕名來此購買剪刀的顧客日漸其多。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淪陷。由於日本侵略者的瘋狂掠奪,北平物資奇缺,通貨膨脹,各業蕭條。王麻子剪刀鋪買賣也不好作。
盡管剪刀是居民和一些工商業者離不開的工具,但是,因為戰亂北京對外交通不暢,王麻子的剪刀運不出去,貨物滯銷,造成王麻子剪刀鋪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生意不振。
新中國建立後,王麻子剪刀鋪的生意又興盛起來。多年積壓的貨物在天壇全國物資交流會上全都售光。
195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開展小手工業者的合作化運動,把全市分散的幾家經營剪刀的店鋪和鍛造剪刀的小作坊都組織起來,成立了“剪子生產合作社”。
1956年,剪子生產合作社與刀子生產合作社合並。後來,北京王麻子剪刀廠正式宣告成立。
從此,昔日的小剪刀鋪和小鐵作坊變成了一個國營企業,發展迅速。
公私合營後,北京市人民政府為了發展王麻子剪刀名牌產品,特在北郊沙河鎮為王麻子剪刀廠建起新房,在崇文門外大街隻留個門市部,其餘生產車間和管理部門都遷至新址工作。
新的王麻子剪刀廠與曆史上王麻子剪刀鋪相比,它不僅是職工從業人數的劇增,從最早時的一二人的連家鋪,發展至後來的幾百職工。
公私合營後,新進入刀廠的職工勞動積極性很高,他們加班加點,認真完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