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計劃的成就2
汽車工業取得重大突破
1956年7月13日,在長春第一汽車廠嶄新的總裝線上,第一輛解放牌汽車被裝配出來。
7月14日,第一批12輛國產汽車在歡聲笑語和雷鳴般的掌聲中徐徐駛出裝配線。
同日上午,在汽車工人俱樂部舉行的慶祝建廠3周年和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上,通過了向黨中央、毛主席的報捷信。信中寫到:
敬愛的毛主席和黨中央,我們第一汽車製造廠全體職工,懷著萬分興奮的心情向您報告:黨中央關於力爭3年建成長春汽車廠的指示,已經實現了!
……
我們正在積極做好各項生產準備,組織全麵開工生產,保證以在第三季度內生產出250輛質量合乎要求的解放牌汽車的實際行動,迎接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並向今年的國慶節獻禮。
慶祝會後,400多名勞模、先進工作者等,坐上新裝配成功的解放牌汽車,組成報捷車隊,與全廠職工見麵,驅車向省、市委報喜。
全廠職工從四麵八方彙聚到道路兩旁,來觀看自己親手製造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車。整個廠區頓時成為了歡樂的海洋。
在熱烈的歡呼聲中,有的人不禁湧出激情的淚花。許多人擠到車前撫摸著車上刻著中國字的國產汽車,感到無比光榮和自豪。
最激動的人是駕駛第一輛國產汽車的老師傅馬國範。他開了二十幾年外國車,東北解放後,他聽說要建自己的汽車廠,造自己的汽車,他謝絕了舊掌櫃的挽留,毅然參加了建廠行列。
這一天,長春市也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到處紅旗招展,鑼鼓喧天。成千上萬的人站在道路兩旁,爭先恐後地目睹國產汽車的風采。人們不斷向車隊拋灑五彩繽紛的紙花,沒有紙花的就拿高粱、苞米、穀子往汽車上拋灑。
12輛報喜車繞廠一周後,浩浩蕩蕩駛向市區。在市委門前,人們的感情達到了更為熾熱的程度,路被人海堵住了,連一道縫都沒有,汽車走不了啦,隻好在維持秩序同誌的指揮下,用最慢的速度前行。
許多人都想坐到車上去,有的人站在腳踏板上,有的人坐在翼子板上,就連前保險杠上也坐滿了人。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娘,非要坐一下我們國家自己製造的汽車,當汽車停下來讓她坐一會兒後,她高興地說,我可坐上咱們國家自己製造的汽車了,活得真值。
12輛報捷車隊的最後一輛坐的是工程師代表,當車子在歡呼聲中行進時,興奮之餘回想起過去的曆史,感慨萬千。他們說,我們早就看到了汽車,也學習了怎樣製造汽車,但是過去隻能修配汽車,直到解放後建設汽車廠,我們才找到歸宿。
被眼前熱烈場麵所感染,他們還興致勃勃地湊起一幅對聯:
舉國翹盼盡早建成汽車廠,萬人空巷人民爭看解放牌。
馬國範老師傅把自己開上了國產車的喜事告訴他搞文藝工作的哥哥,他哥哥聽後也激動不已,編了一首歌詞《老司機》,請作曲家先程譜了曲。歌中唱到:
五十歲的老司機我笑臉揚,拉起了手風琴我嘮嘮家常,想當年我十八歲學會了開汽車,擺弄那外國車我是個老內行,可就是沒見過中國車啥模樣,盼星星盼月亮,盼到了國產汽車真就出了廠喲嗬嗬……
這首歌多麼真切地表達了中國人民當時的心情呀!
能夠自己製造汽車,一直是黨中央及全國人民的心願,也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一汽作為國家“一五”重點建設工程,一直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重視,從毛主席和斯大林會晤確定這個項目,到毛主席親自為新車命名“解放”,這是一汽人的驕傲,也是一汽人的特有的殊榮。
1950年12月,毛澤東訪問蘇聯,中蘇雙方商定,由蘇聯全麵援助中國建設第一個載重汽車廠。
經過調查研究和多個方案對比,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把第一汽車製造廠的廠址設在吉林省長春市郊。
1953年6月下旬,周恩來向毛澤東報告了一汽即將動工興建的消息,並請毛澤東為汽車廠奠基題詞。
毛澤東高興地揮毫寫下了“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紀念”,並說,我們不僅要有第一,還要有第二、第三。
7月初,第一機械工業部汽車局派人將裝有毛主席題詞的密件送到汽車廠。
當時,廠長饒斌不在廠,密件交給副廠長郭力的秘書劉培善。劉培善拆開標有“中央辦公廳”的密件,眼前一亮:是毛主席的題詞!郭力副廠長從工地趕回來,仔細地看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得眼角眉梢都是笑,不住嘴地說:“來了,終於來了”。
郭力立刻通知有關人員,選最好的漢白玉,請最好的石工鐫刻毛澤東的題詞。當時長春市技藝最好的石匠被邀請來完成這項工作。
1953年7月15日的早晨,燦爛的朝霞映照著建設工地。9時整,奠基典禮開始。後來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等多名青年黨員把奠基石抬進會場時,鼓樂齊奏,鞭炮齊鳴。
在全國各地的大力支援下,共和國汽車工業的第一代創業者們,在艱苦的條件下,邊幹邊學,邊建設邊生產,僅用了3年的時間,就建成了一座宏偉的汽車城。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第一汽車製造廠完成基本建設投資62億元,基本建設竣工麵積75萬平方米,工業建築411萬平方米,宿舍399萬平方米,安裝了2萬台機器設備,鋪設了30多公裏長的鐵路和8萬多米長的管道,製造了上萬套工藝裝備。
1956年7月13日,在汽車廠建廠3周年的前兩天,被毛澤東命名為“解放”牌的第一輛國產汽車試製成功。
關於“解放”牌的名稱還有一段來曆。
1953年下半年,援建一汽的蘇聯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廠提出為新車命名問題,由汽車工程專家孟少農轉告到國內,一汽廠專門開會多次研究,並搞了征集活動。
最初,有人提議新中國第一輛汽車可以命名“毛澤東”。後來由時任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段君毅,將討論和征集的若幹名稱向毛澤東作了彙報,毛澤東給新車起了個名字叫“解放”。
“解放”汽車上用的字就用毛澤東為《解放日報》題字的“解放”二字的手寫體,由蘇聯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廠放大後,刻寫到汽車車頭第一套模子上。
“解放”兩字包含很深的寓意,也充分表達了翻身後中國人民的心聲。
1956年10月15日,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正式建成,開始了大批量生產。
不久,“東風”牌小轎車也開進了中南海,向中共八大二次會議獻禮。
毛澤東仔細觀看了“東風”牌小轎車,並和林伯渠一起乘坐這輛轎車,在懷仁堂後花園裏繞行兩周。毛澤東下車後,高興地對代表們說:“坐上我們自己的小汽車了!”
從此,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曆史結束了,我們自己的汽車源源不斷地一天比一天多地從這裏開出去。鐵路建設喜報頻傳
1956年7月13日10時,在甘肅省徽縣黃沙河,寶成鐵路舉行了隆重的接軌儀式。
儀式開始後,寶成鐵路修築單位的6個負責人,把最後6顆特製的銀灰色的道釘,釘進了接軌點上的鋼軌和枕木。
這時候鞭炮聲響起,樂隊齊奏,在接軌點停著的彩車,汽笛長鳴,人們熱烈鼓掌歡呼,當地的少年先鋒隊隊員和男女鐵路職工湧上前去,給鋪軌架橋工人的代表獻了花。
像塔一樣的三棱形的接軌標誌上的紅幕被揭去以後,紮彩的火車頭響起一聲長鳴,吐出一縷白煙,拉著彩車徐徐由南向北開過了接軌點,坐在車廂裏的當地200多名人民代表,都在車窗口,向夾道鼓掌歡呼的人們含笑揮手而去。
接著,在接軌點附近,5000多名鐵路職工和當地農民,又舉行了慶祝大會。
寶成鐵路的修建工程浩大、難度高,“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形容蜀道的艱難險阻。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3年的經濟恢複,國民經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952年,毛澤東主席指出:
修築天水成都鐵路,即寶成鐵路,打開西北、西南通道,改變這些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麵貌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精神,鐵道部開始了修建寶成鐵路的準備工作。
首先要建成渝鐵路,這項工程由當時西南局書記、軍區司令員賀龍親自指揮。
四川調集10萬民工投入成渝鐵路建設,在短短3年時間,成渝鐵路便建成通車。
在成渝鐵路修成後的通車典禮上,賀龍主持召開成渝鐵路通車大典,並親自剪彩。
緊接著,鐵道部、四川省委共同決定,由當時鐵道部第二、第四、第六工程處參加建設,並投入民工30萬,成立了寶成鐵路指揮部,由鐵道部和四川省委共同負責。
1952年7月1日,西南鐵路工程局,即中鐵二局前身,承擔建設的寶成鐵路成都段正式開工建設。
當時,在修建寶成鐵路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是鐵路如何通過秦嶺山脈。此時,鐵道部高級技術人員提出兩套方案,請領導抉擇。一套方案即試用纜車,提升過秦嶺;另一套方案即試用九七連環,逐步上升通過秦嶺。
當時正逢劉少奇來四川,指揮部把兩套方案提交給劉少奇審閱,最後在劉少奇支持下,鐵道部、四川省委一致決定采取九七連環方案通過秦嶺。
1954年1月,寶成鐵路寶雞段開始施工。鐵路開工建設以後,一時間,原先人跡罕至的深山峽穀裏帳篷點點,紅旗招展,在“氣死猴子嚇死鷹”的懸岩峭壁上,炮聲隆隆,硝煙彌漫,場麵很是壯觀。
寶成鐵路的地質情況極為複雜,秦嶺一帶主要是花崗岩、石英岩,間有綠泥片岩;鳳縣往南是略陽,則多為礫岩、幹板岩等;而寶雞、廣元之間則多斷層,風化很嚴重;雙石鋪以南,地下水發達。這些都給勘探、設計、施工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施工中不斷調整方案,力求使線路選定更為合理。
寶成線80%的軌道鋪設在崇山峻嶺之中,穿越隧道304座,橋梁1001座,修築涵管989座,共完成路基土石方7116萬立方米,如果按立方米排列可從成都到北京走34個來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