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孝王二十九年,也就是漢景帝七年(前150)的十月,梁孝王入朝。漢景帝特別派遣使者持節,使用皇帝專用的乘輿駟馬,在函穀關迎接梁王。朝見之後,梁孝王上疏以與太後的親密關係,請求留居京師。
梁孝王入宮時,與漢景帝同乘一輦,出行時則與漢景帝同乘一車。他們屢屢一同到野外遊獵,射禽獸於上林苑中。梁國侍從之官員如侍中、郎、謁者等,都憑借名籍,可以隨便出入天子殿門,與漢王朝的宦官沒有差別。
在這一年的十一月,漢景帝廢栗太子。竇太後有心以梁孝王為帝位繼承人。袁盎等大臣以先帝所立製度為由,否定了以梁孝王為嗣的政議。梁孝王於是向漢景帝辭行,返回梁國。
同年夏四月,漢景帝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梁孝王期求繼承帝位的企圖徹底破滅。
梁孝王怨恨袁盎及其他否定“傳弟”之議的大臣,於是與羊勝、公孫詭等人陰謀派人刺殺袁盎及其他議臣共十餘人。有關司法部門追捕凶手而未得時,漢景帝疑心是梁孝王所為。後來經偵訊調查,知道果然是梁孝王指使。於是中央政府頻繁派遣使者往梁國調查此案,傳訊當事者公孫詭、羊勝等人。公孫詭、羊勝等人藏匿於梁王後宮。朝廷使者嚴厲責問地方官員,梁相軒丘豹以及內史韓安國進諫梁孝王,梁孝王於是令羊勝、公孫詭皆自殺,然後以屍身轉交朝廷,希望以此結案。漢景帝因此對梁孝王心懷怨意。梁孝王恐慌,派韓安國來到長安,通過長公主的關係向太後謝罪,然後得到寬恕。
在漢景帝逐漸息怒之後,梁孝王上書請求朝見。來到函穀關時,茅蘭建議梁孝王乘布車,隻跟從兩騎,悄然入長安,匿居於長公主園中。漢朝廷派遣的使者迎接梁孝王,梁孝王已經入關,車騎都停留在函穀關外,卻不知道梁孝王本人所在。太後得知消息,悲泣道:“皇帝殺了我的兒子!”漢景帝於是心中憂傷恐懼。
於是梁孝王來到皇宮闕下請罪,而太後和漢景帝喜出望外,相對哭泣,相親如故。漢景帝召梁孝王隨從官員入關進京。不過,漢景帝內心已經與梁孝王逐漸疏遠,不願再與他同乘車輦了。
關於漢景帝傳弟之議以及所引起的謀殺袁盎等事件,《史記·梁孝王世家》禇少孫補述有相當具體的記述。
禇少孫說:臣為郎時,聽宮中年長郎吏好事者述說前後經過,我以為梁孝王心生怨望,有為惡之意,原因在於竇太後以愛少子的緣故,希望立梁孝王為太子。諸大臣如果能夠像竇嬰等人那樣及時以嚴正態度勸止,則不致於發生後來的禍患。漢景帝一次與梁孝王一同侍竇太後宴飲,漢景帝說:“千秋萬歲之後傳王。”太後喜悅。竇嬰在前,以手扶地說道:“漢法之約,傳子適孫,今帝何以得傳弟,擅亂高帝約乎!”於是漢景帝默然無聲。太後心中不悅。過去周成王曾經與年幼之弟立於樹下,取一片桐葉遞給他,說:“我用此以封汝。”周公聽說後,進見道:“天子封地,甚善。”周成王說:“我不過是一句戲言罷了。”周公說:“人主無過舉,不當有戲言,言之必行之。”周成王於是隻得封小弟以應縣。此後,周成王再也不敢有戲言,言必行之。《孝經》說:“非法不言,非道不行。”這是聖人言行的原則啊。現今皇帝不應當出好言於梁孝王。梁孝王上有太後之重,驕蹇日久,多次聽到漢景帝好言,所謂“千秋萬世之後傳王”,而實際上卻不可能實行。此外,按照漢法,諸侯王朝見天子,凡當四見,凡留居長安不過二十日。而今梁王西朝,往往停留,甚至時近半年。入與人主同輦,出與同車。皇帝予以空洞的承諾而實際不能兌現,致使其出怨言,謀叛逆,這時再產生憂慮,已經來不及了。一般來說,非大賢人,不知退讓。現今漢之儀法,朝見賀正月者,常一王與四侯同時朝見,十餘歲一至。今梁孝王經常連年入朝見,又久留不去。民間俗語說:“驕子不孝”,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對於諸侯王應當選擇好的師傅,令忠言之士為其相,他們如果敢於直言極諫,則可以避免患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