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吳楚七國之亂(1 / 2)

正當朝廷正在討論削吳事宜,尚未做出決策時,劉濞聽到消息,擔心削地將沒有止境,最終將導致亡國,有心發謀舉事。他聽說膠西王劉卬勇武好戰,諸侯皆畏懼,於是派中大夫應高前往聯絡。

應高來到膠西國,對劉卬說:現在主上任用邪臣,聽信讒言,侵削諸侯,誅罰嚴酷,得寸進尺,越來越苛刻無理。吳國和膠西國都是知名諸侯,現在也受到監視和約束,不能自安。吳王身患內疾,二十餘年不能朝請,經常受到猜疑,無法自白,謹小慎微,仍然不能得到寬恕。聽說大王也因事得罪朝廷,又風聞將有削地的舉措,按照常理,罪不當至於此,但是按照現在朝廷的政策,可能最終受到的懲罰不僅僅是削地呢!

劉卬說:確實如你所說,那麼,你認為應當怎麼辦呢?

應高說,吳王自以為與大王同憂,願意因時循理,犧牲個人以為天下除患,大王以為如何?

劉卬大驚,說道:寡人怎麼敢如此呢!主上縱然相逼甚急,也隻有一死而已,怎麼能夠不服從天子,不侍奉天子呢?

應高說:現今禦史大夫晁錯迷惑天子,侵奪諸侯,諸侯都有背叛之心,人心不安,已經到了極點。而彗星出,蝗蟲起,都是天下大亂的征兆,這是萬世一時的機會啊。而隻有經曆艱難困苦,方可以成就聖人。吳王願以誅晁錯為願,追隨大王後車,縱橫天下,所向者降,所指者下,莫敢不服。如果能夠得到大王一句表示讚同的許諾,則吳王將約合楚王攻函穀關,守滎陽,據有敖倉積糧,抗拒漢軍,準備休息之處,等待大王。大王如果能夠親臨主持戰事,則天下可並,兩主分割,不亦可乎!

劉卬說:好啊。

應高得到劉卬的承諾,回報吳王。吳王劉濞仍然以為未必可靠,又親自前往膠西國,與膠西王劉卬當麵約定。

膠西國群臣聽說劉卬和劉濞的陰謀,諫阻說:諸侯之地不能當漢帝國的十分之二,為叛逆之舉以使太後心中擔憂,不是可行之計。現在天下承一帝,尚且都說不易,假令事成,兩主分爭,將會增生更多的禍患。

劉卬不聽勸阻,派使者與齊國、菑川國、膠東國、濟南國相約,都得到參與反叛的許諾。

不久,削吳會稽、豫章兩郡的詔書頒布,劉濞於是正式約膠西、膠東、菑川、濟南、楚、趙諸國一同反叛。

漢景帝三年(前154),史稱“吳楚七國之亂”的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菑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的聯合叛亂終於爆發。

叛亂發起之初,叛軍尚未正式和漢王朝的軍隊交兵,七國的戰旗就已經沾染了血腥。一些中央派往各國的重要官員和反對起兵的大臣都遭到殘酷殺戮。吳王劉濞誅殺二千石以下的漢吏。楚相張尚、太傅趙夷吾勸阻楚王劉戊,被劉戊處死。趙相建德和內史王悍諫止趙王劉遂,也被殺害。齊王起先同意起兵,後來又反悔,以膠東王、膠西王為首,兩國軍隊與菑川國、濟南國的軍隊合力攻齊,合圍齊國都城臨菑。

叛軍以誅賊臣晁錯,清君側,“以安劉氏”為名,軍勢浩大。劉濞舉事,閩越、東越也曾發兵追隨。據說趙王劉遂甚至還私下派使者請匈奴發軍策應。

劉濞傾全國兵力北進,又號令國中:寡人年六十二,親自作統帥,少子年十四,亦為士卒先。國中凡年齡上與寡人同,下與少子等者,皆動員從軍。

吳軍調發二十餘萬人,於廣陵發軍,渡淮而進,與楚軍會合。又派遣使者致書各諸侯國,公布晁錯罪狀,希望各國合兵誅之。

劉濞宣布此次起兵的原由,是漢王朝有賊臣專權,本無功於天下,卻蓄意侵奪諸侯國土地,又使官吏刑訊侮辱諸侯王,對待劉氏骨肉極其無禮,使國家社稷受到危害。他號稱吳國可以動員五十萬精兵,再加上南越軍隊隨從北上的,又可得三十萬人。劉濞部署了各諸侯國軍隊的進軍路線。他還依恃吳國財力之富足,宣布了賞賜軍功的等級,能夠斬捕漢王朝軍隊各級軍官的,分別給予金五百斤到金五千斤的獎賞,能夠招降漢軍士吏的,也分別情形給予獎賞。劉濞表示各諸侯國軍隊對軍功的物質獎勵,都可以由吳國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