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煬帝失策(1 / 2)

楊玄感起兵,僅僅維持了兩個月,就以失敗告終,它不但讓隋煬帝第二次東征功敗垂成,還意味著隋朝末年全國動亂的開始。就在楊玄感兵變的五年之後,隋煬帝身死國亡。這樣看來,這場兵變,無論是對於隋煬帝,還是大隋王朝來說都意義深遠。有人說,如果隋煬帝當年能好好反思一下楊玄感起兵前因後果,也許就不至於亡國。那麼,在楊玄感兵變背後,究竟隱藏著大隋王朝怎樣的興衰密碼?在平定楊玄感兵變之後,隋煬帝又將做出怎樣的政治抉擇呢?

我認為,所謂戰略失誤,並不是楊玄感失敗的真正原因。但是,曆史上還廣為流傳著另外一種說法,楊玄感敗就敗在用人不當。那麼,楊玄感究竟錯用了誰呢?

楊玄感雖然失敗了,卻給隋煬帝造成了極大的心理衝擊。所以隋煬帝血腥地懲處官員,其實是害怕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然而這種做法卻是非常不明智的,越來越多的官員開始不滿於隋煬帝的暴政。除此之外,隋煬帝還犯下了另一個致命的錯誤……

據史書記載,隋煬帝也是當眾嗚咽,強勢的皇帝也是第一次,如果是好皇帝,這時應該想想,想想,楊玄感造反能成這樣的規模,也要想想楊玄感失敗的原因,想清楚了才會避免再次發生,楊玄感是借用了百姓反暴政的毛病,東征,無休無止地,百姓活不下去,這樣的群眾基礎,才讓楊玄感能登高一呼,應者雲集。楊玄感失敗,原因有多種說法,有人認為是沒聽李密的計策,選擇了下策,攻洛陽,洛陽沒拿下來,卻被包圍,落得兵敗身死,是不是這樣?人們都這樣講,我個人認為不能這樣看。有三個理由:一是琢郡與大興城,與他起兵處千裏之遙,當時不到一萬人,沒作戰經驗,怎麼可能走到一千裏外去?不是滅掉就會逃掉。二是無法空襲琢郡或大興城。要打這兩處,李密的預設是建立在空襲,對萬毫無準備的清況下。這支軍隊要去打,得一個月,人家居然不知道,可能嗎?一旦有了防備,這兩處哪兒容易攻下。大興城是花大力氣建的首都,這比洛陽還堅因呢。大興城守軍也有呀,衛文升率七萬軍來支援,說明他手中至少有十萬吧。楊玄感怎麼能攻得下。三是士兵不願意背並離鄉。他們手下當初起兵時,有沒有想過去背並離鄉?這些百姓都沒經曆,這些百姓聽都沒聽過琢郡呀,要他們跟看去從來沒去過的地方打仗,有沒有可能?真的會開溜。洛陽是東都中心,對於生活在東地區的百姓來說,洛陽是耳熟的,是心中的政治中心,對於他們來說,打下洛陽才叫勝利。對於楊玄感來說,心知肚明他選擇下策的,就是這個道理。李密的計策前二者都缺乏可操作注,打洛陽是唯一可行的選擇,就不能說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我認為,所謂戰略失誤,並不是楊玄感失敗的真正原因。但是,曆史上還廣為流傳著另外一種說法,楊玄感敗就敗在用人不當。那麼,楊玄感究竟錯用了誰呢?楊玄感用了韋福嗣與李子雄,把重心放二人身上,韋福嗣是總給自己留後路的人,每次出主意都持兩端態度。李密看出這人個性,李密說,“福嗣元非同明,實懷現望,明公初起大事,而奸人在側,聽其是非,必為所誤,請斬之。”說韋福嗣有觀望之心,要他在身加說是說非,不如如斬首了。李密說要殺,楊玄感不聽,他覺得李密嫉妒,說何至於此?李子雄不存在不忠的問題,但是腦子不夠用。舉個例子,隋後來合圍洛陽,楊玄感去請教李子雄,他出的主意是就此稱帝好了。這個主意,楊玄感聽了高興,也不踏實,再請孜李密。李密說,“昔陳勝自俗稱王,張耳諫而被外,魏武將求九錫,荀彧止而見誅,今者密欲正言,還恐追蹤二子,阿諛順意,又非密之本圖,何者?兵起以來,雖複頻捷,至於郡具,未有從看,東都守禦尚強,天下救兵益至,公當誕身力戰,早定關中,乃亟欲自耳,何示人不廣也?”既然問到了,我真說說,不過我先害怕了,曆史這樣的教訓多,當年張耳勸了陳勝,從此被疏遠了。我現在想說實話,也真怕一樣的下場,不說真話吧,不是我的本心。實話是,雖然大軍起來後,連連告捷,我們不過在洛陽周圍發展,地方沒一個政府服從。洛陽守備強,一時打不下來,救援快來了,是危急之際,應該誕身力戰,早點到關中去,謀發展,哪能這樣急看當皇帝?李子雄與李密有差別,這兩個人當謀臣,是楊玄感丟分的事。

楊玄感當時造反太早,統治集團內部是穩定的,官僚是支持隋煬帝的。舉兩個例子,楊玄感剛造反時,跟遊元勸說,跟自己一道造反。遊元說,“尊公荷國寵靈,功參佐命,高官重祿,近古莫儔,公之弟兄,青紫交映,當謂竭誠盡節,上答鴻恩,豈意墳土來幹,親圖反噬。深為明公不取願思禍福之端,仆有死而已,不敢聞命。”說你爸爸是受國重恩,近代沒人有他當的官大,你們兄弟哪個不是做了大官。朝廷對你不薄,你怎麼就造反呢?至於我,想讓我跟看造反,有死而已。遊元的表態代表了當時一般想法。這是第一個例子。另一個例子,楊玄感想讓東部子弟為人質,結果就弄了四十多個子弟在手中。像來護兒兒子在他手中,來護兒照樣討伐楊玄感,沒有絲毫手軟,說明在家國利益衝突時,大多數官員思於國家與皇帝。反映出他們對國家與皇帝有信心,這是主流。當時有識之士看得明白,楊玄感問太史令庾質“玄感豈有成乎?”,他說“玄感地勢雖隆,素非人望,因百姓之勞,翼幸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動。”意思是你門第雖高,但個人的聲望並不高,百姓太困苦才會響應,可是,現在天下是一家,官僚是鐵板一塊的,不太容易成功,說得透徹。官僚集團是擁護隋煬帝的,如果統治集團內部穩定,要打敗這個政權是相當困難的,楊玄感是誤判。是選擇哪種策略,恐舊都難改變命運,這是失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