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實戰演習2

快速測報擊落王牌

1952年6月至1953年7月,是誌願軍空軍對美空軍作戰的第三階段,即以保衛重要目標,開始獨立作戰階段。

“絞殺戰”失敗後,從1952年夏季起,美軍修訂了空軍使用方針,將空中襲擊重點從鐵路交通轉向水利發電係統、灌溉係統和重要軍事設施。

美軍開始使用既能空戰,又能轟炸的F-86E戰鬥轟炸機,來達到從空中施加壓力的野心。

誌願軍空軍在指導思想上強調爭取主動,盡可能將空中戰線推到清川江以南地區,竭力避免在鴨綠江一線基地上空作戰的被動態勢。

誌願軍空軍在打敵大機群的同時,積極尋找戰機,低空隱蔽出航,深入到平壤、鎮南浦一帶,打擊美空軍分散活動的戰鬥轟炸機小機群,以減少對誌願軍地麵部隊的壓力。

有一次,我軍派出一架飛機,隱蔽進入漢城,轟炸了南朝鮮國防部,使漢城敵軍喪膽。

誌願軍空軍一部分改裝米格-15比斯飛機的部隊,重點對付敵F-86飛機,掩護地麵部隊進行迂回作戰,並且取得在夜間靠目視同美空軍機上裝有截擊雷達飛機作戰,和在複雜氣象條件下中低空作戰的勝利。

在此期間,美空軍的戰術也有明顯變化,主要采用混合大機群的方式進行活動,用F-86戰鬥機前去堵截誌願軍空軍機群,轟炸機距後跟進,襲擊清川江以北的地麵目標。

他們把一些“王牌飛行員”組成“獵航組”,偷襲誌願軍正在起飛或著陸的飛機。

誌願軍空軍強調“打戰術、打技術”,繼續擴大戰果。各參戰部隊,群策群力,根據美空軍活動的規律、特點,不拘一格地探討,采取新的作戰方法,創造了不少成功的戰例。

1953年4月7日,天氣特別晴朗,早晨到中午已經空戰了好幾個回合。14時30分,雷達剛關機,指揮所又傳來了開機的命令。

三發綠色信號彈升上半空,12架銀鷹雙雙騰空而起,直奔朝鮮楚山方向。

同時,兄弟部隊的機群也相繼飛往同一個空域,一場惡戰即將展開。

我方雷達操縱員有節奏地報出了30多批情況,記錄員則有條不紊地記下上報的每一點情報,標圖員邊標邊不斷提示操縱員注意敵機航向和高度的變化。

楚山上空在進行一番激烈的廝殺之後,敵機狼狽逃竄,我軍飛機勝利返航,本場的飛機和兩架友機相繼到了頂空準備著陸。

當時兩個友鄰兩個空軍師共用一個機場。

雷達兵仍然全神貫注地注視著敵情,熒光屏上清楚地顯示一架友機和10架本場的飛機經過幾個轉彎後先後落地。

但就在一中隊的三四號機放下減速板,減小速度,準備著陸時,雷達兵搶報出一架躲避我方雷達網,突然從山穀裏竄出來的敵機。

這個家夥在剛才的空戰中沒撈到便宜,就企圖偷襲我方剛剛著落的飛機。雷達兵及時探測到了這一情況,它剛一露頭,就立刻被捕捉到了。

正當我三四號機已經下滑到二轉彎和三轉彎之間,3號機在300米高度剛改平,敵機就突然猛撲上去。

雷達兵立即報告:“敵機已經咬住我3號機。”

指揮員雖然已經命令3號機“拉起來”,但當時速度很快,3號機在尚未拉起來之前已經被敵機擊傷,隻好迫降。

在緊張之際,雷達兵緊跟著報告:“我4號機在敵後增高到800米,敵機上升500米。”

這時,4號機根據其有利高度和位置,幾乎在接到地麵指揮命令的同時對準敵機來了一個“長連射”,雷達兵立即在熒光屏上看到那架狡猾的敵機失去控製,向愛河西北邊的山穀下墜。

大家情不自禁地高聲叫了起來:“揍下來了,揍下來了!”

誌願軍飛行員韓德彩,在追擊敵機時,勇敢機智,在300米距離內一陣猛打,美機冒出了濃煙。敵飛行員跳傘後,被當地高射炮兵活捉。

經審問,美機飛行員是第五十一聯隊上尉小隊長哈羅·愛德華·費席爾。

費席爾從15歲開始飛行,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擊落過10架飛機,在美空軍,按慣例,擊落5架飛機的飛行員稱“王牌駕駛員”。費席爾被稱為“雙料王牌駕駛員”。

費席爾被俘後,一再要求見一見擊落他的對手。誌願軍空軍領導滿足了他的願望。

當費席爾見到韓德彩後,他雙肩一聳,搖晃著腦袋說:“對不起,長官先生,我不願意開這種玩笑……要知道,我是美國空中英雄,怎麼可能是這個年輕人打下來的?”

誌願軍空軍首長嚴肅地對他說:“我們也不想開這種玩笑。他的確很年輕,隻有20歲,在戰鬥機上飛行還不到100小時。但是他憑著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把你擊落了!”

費席爾瞠目結舌,再也說不出話來。

從1950年12月至1953年7月,誌願軍空軍在兩年8個月的抗美援朝作戰中,由不會打仗到學會打仗;由打小仗到學會打大仗;由沒有空戰經驗,到形成獨具特點的空戰戰術,走過了一條在戰爭中成長壯大的道路。誌願軍空軍的抗美援朝作戰永遠是人民空軍史上的光輝一頁。

抗美援朝作戰期間,誌願軍空軍共有784名飛行人員參加了實戰。212名飛行員擊落擊傷過敵機。共擊落侵朝美機330架,擊傷95架。

誌願軍空軍某師,空戰69次,有43名飛行員擊中敵機,共擊落擊傷敵機88架,受到毛澤東的稱讚。

誌願軍空軍某師參戰13個月,擊落擊傷敵機102架。毛澤東揮筆,向該師致以祝賀。

被批準的特等功臣、一等功臣有84名,有21人同時獲得英雄或模範的稱號。其中突出代表有:王海、劉玉堤、李漢、趙寶桐、孫生祿、張積慧、韓德彩等。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雷達站任務完成得出色,受到空聯司的表彰,立集體二等功。

測報高低空入侵敵機

1956年底,一批青年抱著保家衛國的雄心壯誌,作為第一批義務兵從北京應征入伍,分配到雷達兵三一三團的新兵集訓連。

當時的各方麵條件都十分差,住的是老百姓的草棚子,四麵露風,晚上躺在土炕上一眼就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當時也沒有取暖設備,隻好兩個戰士打通腳,睡在一個被窩裏,這樣可以互相增加點溫度,這樣的晚上是很難入睡的。

第二天早上,天還沒亮就出早操,出操回來後,就在村邊小水坑裏打開一個冰洞,用漱口杯子一杯一杯地往臉盆中取水,用來洗漱。

早上吃的是稀飯窩頭,鹹菜。中午是小米飯白菜,晚上是高粱米飯,大蘿卜,一周改善一次夥食,吃的是米飯,多少有點肉腥。

開始有的戰士吃不下,死扛著,時間長了,天天如此,餓極了,也就大口大口地吃了。

王榮當時是新兵班長,他除了完成訓練任務,還要抽出時間給大家做思想工作。

但王榮也是一個新兵,手腳、耳朵都凍成了凍瘡,手腫得像個饅頭似的,確實是苦,但一想起自己的光榮使命,他們就咬緊牙關堅持下去。

1957年上半年,從集訓隊畢業後,這批新兵分配到雷達三一三團一連欒城站,大家就成了一名雷達操縱員,從此又進入了緊張的崗位練兵訓練。

連隊的工作安排十分有序,雖然緊張,但吃住條件比新兵集訓隊強多了,思想情緒很快調整過來了,經過參觀連隊配備的現有兵器和教官的簡介,新戰士們都感到十分新鮮和興奮,他們個個下定了決心:“我們的戰鬥生活就從這裏開始了。”

1958年9月13日夜間,國民黨一架美製B-17偵察機竄入我大陸內地,從山東日照入境沿隴海路北上,進入中條山脈向南沿同蒲路進入晉西南至晉中,從娘子關竄入石家莊上空。

敵機以超低空在山區固定目標中飛行,對於超短波雷達來說是很難發現的。

但在雷達兵操縱手的嚴陣以待下,敵機剛剛進入雷達探測範圍就被及時發現了。

當時上陣的有雷達排長薑登科,班長馬廣信,王榮是操縱員。大家6隻眼睛緊緊地盯住高度顯示器上的所有固定目標。

當時正是中秋季節,天晴,夜間固定目標多,色濃,跳動小。

大家正在緊張認真觀察固定目標時,突然在固定目標的回波間隙中發現有個微小的新波形,大家毫不猶豫地判斷是敵機。

他們在5秒鍾內迅速報到了團指揮所。

北京空軍指揮所首長接到情報後,立即下令:“定向跟蹤敵機目標,連續通報。”

王榮緊緊地盯住敵機目標,準確上報敵機位置、高度,直到敵機逃出雷達探測範圍為止。

當收到上級解除戰備命令後,機上人員才長出了一口氣。

他們已經在機上連續戰鬥了6個多小時,飯也不敢吃,水一滴也不敢進,他們的身上都被汗水浸透了,事後大家高興地說:“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背記的固定目標在關鍵的時候用上了。”

在這次戰鬥中,對於警戒雷達來說是一次實戰的考驗,由於較好地完成了任務,他們受到北空首長的表彰。

由於當時敵機飛行的高度太低,隻有400米左右,又處於在山區和夜間,我軍的戰鬥機性能還達不到,加上引導雷達操縱天線失誤,所以失去了一次消滅敵機的機會。

當時,敵機侵犯大陸領空的戰術手段是夜間無月夜采取低空山區飛行,趁我不備時,突然躥入大陸上空,采用的機型是美製B-17,後來改為P-2U。晝間采用的機型是美製高空偵察機U-2等和無人駕駛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