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群英薈萃
●一位當時的女炮兵後來回憶說:“那天清早,車隊向朝鮮進發。剛剛駛過鴨綠江,敵人就發現了車隊,一路上不停地轟炸……”
●彭德懷對李質蘭豎起大拇指,他說:“真了不起,這麼年輕的女高炮參謀……”
●許多戰士都驚奇地說:“同行四五載,不知郭富是女郎。”
● 群英薈萃新中國第一代女炮兵
20世紀50年代初,正在湖南大學附中讀書的李質蘭和十幾名女同學,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報名參軍。沒想到很快被批準。
從此,李質蘭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行列中“空前絕後”的一代女高射炮兵。
李質蘭和她的姐妹盛玉蓮、吳躍雯等十多個女學員與來自廣東、江西、河南的近百名男學生,彙集到解放軍鄭州防空兵學院的前身,即沈陽高炮學院。他們全部被編在三大隊七中隊。
當時學院教學用的火炮全是蘇聯製造,外形是按照身材高大的蘇聯人設計的。對於身材相對矮小的中國人來說,顯然不太適應。對於身材嬌小的姑娘們而言,更是龐然大物。
一些男學員譏笑姑娘們說:“你們要想把這些炮玩轉,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
李質蘭和她的戰友們沒有害怕,她們暗暗憋著一股勁,要給男兵們看看她們的風采,更要為中國婦女爭光。
麵對高強度訓練,女炮兵們不叫苦喊累,手腳碰傷了,擦擦紫藥水,還是照常參加訓練。
此外,這些女炮兵還常常與男炮兵們同台比武。
通過刻苦努力,女炮兵們的訓練成績不斷提高,反而使男炮兵們有了緊迫感和危機感。
女班長吳躍雯,身體比其他女兵強壯一些,她就毛遂自薦當起五炮手。
為了熟練掌握裝填炮彈的技術,吳躍雯不僅每天都要上百次地搬運每發30多公斤的炮彈,而且每天都要在熄燈前做100個俯臥撐、100個仰臥起坐、拉100下被包帶。
在吳躍雯的影響下,女炮兵們都勤奮學習,刻苦鍛煉。
經過幾個月的強化訓練,女炮兵在訓練方麵,達到了炮兵應具備的“快、穩、準”的要求,成為名副其實的女高射炮兵。
不久,朝鮮戰場的情況越來越複雜,李質蘭、吳躍雯她們這些女炮兵奉命奔赴朝鮮戰場。
一位當時的女炮兵後來回憶說:
那天清早,車隊浩浩蕩蕩,日夜兼程向朝鮮進發。
剛剛駛過鴨綠江,敵人就發現了車隊,一路上不停地轟炸,我們開始領略到戰爭的殘酷性……
到達目的地後,李質蘭等人被分配到一些兵團司令部當炮兵參謀,其餘的女炮兵則直接參加到炮火紛飛的戰鬥中。
在朝鮮戰場上,不管是當教員、當參謀,還是當指揮員,女炮兵們都用在校所學的知識,努力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個別女炮兵還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人民炮兵共殲敵15餘萬,毀傷敵火炮570餘門、汽車730餘輛,擊落敵機2300餘架,這裏麵也包含著新中國第一批女炮兵的一份功勞。
李質蘭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這樣一件往事:
一次,彭德懷司令員來李質蘭所在的軍檢查工作,他一見到李質蘭,就笑著說:“小鬼,你好年輕喲!一看就知道你是新來的娃娃。”
李質蘭所在軍的軍長傅崇碧、政委龍道權趁機向彭德懷介紹,李質蘭是這個軍唯一的女參謀,而且是高炮參謀。
彭德懷聽完以後,豎起了大拇指,他十分豪爽地說:“真了不起,這麼年輕的女高炮參謀,你們這批女娃還來了不少,打鬼子的飛機還得多靠你們喲!……”
彭德懷的這些話,實際上是對全體女炮兵的誇獎。第一批二炮女兵
1965年11月,當時的炮兵部隊,俗稱一炮,到吉林省招兵。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西山門市部營業員李春英懷著興奮的心情報了名。
李春英的政審、體檢全部合格。不曾想,家訪時卻卡了殼。接兵的女幹部甫玉華到她家家訪時,得知李春英的母親已故,父親得哮喘病很嚴重,決定讓她留在家裏照顧父親。
李春英得知這個消息後,拿了一把削鉛筆的小刀,徑直找到區武裝部長的辦公室。她當著武裝部長的麵,劃破手指,然後一字一字地寫下血書:堅決要當兵,保衛祖國不怕死。
武裝部長深受感動,他說:“這小丫頭真厲害,打仗肯定不怕死。”
於是,李春英光榮入伍。
當時,當兵是許多青年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因此,參軍的條件也相對苛刻。
第一批二炮女兵中,有一個姑娘叫郭鳳蘭,郭鳳蘭身高158米,本來不夠條件,但她是學校的文體骨幹,經過學校的推薦,她才順利入伍。
1965年12月,李春英、郭鳳蘭等34名姑娘乘坐火車來到古城西安。下了火車,步行四十多公裏,來到炮兵技術學院受訓。炮兵技術學院是第二炮兵工程學院的前身。當時的院長為劉始明,政委為王文介。
李春英和郭鳳蘭等人來到炮兵技術學院時,老學員夾道歡迎第一批女兵。
看著夢想已久的軍營,李春英臉上露出興奮的笑容,郭鳳蘭的眼睛裏也閃爍著異彩。
這些正值青春妙齡的姑娘們,感受著部隊大家庭的溫暖,既興奮又激動。
接下來開始嚴格的軍事訓練。
新兵連連長是甫玉華,指導員是梁玉慶。
據一些當年的二炮女兵後來回憶:
當時,軍訓的科目很多,訓練很苦很累,但我們很多都是苦水裏泡大的,也沒覺得有多苦,隻是想家之苦是我們無法承受的……
1966年春節,正值萬家團圓的喜慶日子,姑娘們吃上老學員送給她們的胡蘿卜餡做的第一頓餃子,吃著餃子,思念著千裏之外的家人,不禁都流下眼淚。
軍事訓練進行到40天後,她們忽然接到命令:停止訓練,立即分到部隊工作。
李春英等人本來是直接招收為學員作幹部培訓的,她們沒想到事情來得這麼突然。後來,她們才知道原因:第二炮兵要成立,部隊急需要人手。
此時,34名女兵已經不再是喜歡撒嬌的年輕姑娘了,她們已經習慣了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的軍營生活。
1966年2月,李春英、郭鳳蘭等人互相合影留念後,接到上級的一個通知:組織上安排她們到將要成立的第二炮兵工作。
隨後,這些年輕的女戰士被分到四個不同的地方。其中,李春英、李玉珍、周秀琴、王春茹、王雲先、李淑芬、張玉芹和郭鳳蘭8人被分到安徽某基地,從事衛生員等工作。
從這一天起,中國火箭軍團的第一批女兵開始了金戈鐵馬的軍旅生涯。
1966年年初,正值乍暖還寒的時節,李春英等8名姑娘來到安徽一個四麵環山、十分荒涼的小山村。
當時,二炮要成立,她們8名衛生員和十幾名軍醫,以及一些行政幹部,負責建設某基地532醫院的前身,即121部隊醫院。
那時,部隊沒營房,隻好住在老百姓家的牛棚裏。
1966年的春天,接連下了好幾場大雪,外麵下大雪,姑娘們住的房子裏下小雪。
這時候,她們洗臉要到很遠的河溝裏,吃飯要自己動手做,洗臉的毛巾放在室外,一會兒就凍成一條冰棍。
李春英和她的姐妹們沒有被艱苦的環境嚇倒。她們很快學會打井、刷房子、發電,用靈巧的雙手建設自己的家園。
在這異常艱苦的年代,姑娘們都很樂觀,她們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團結協作,克服了一道道難關,取得了一個個的勝利。
8個姑娘都是東北人,都是濃濃的東北口音,也都有一股幹革命不怕困難的精神,讓大家既欽佩又喜歡,
二炮成立後的第二年,春天似乎來得格外早,漫天遍野開滿了像烈火一樣美麗的映山紅。
麵對大自然的美景,姑娘們愛美的天性綻露無遺,她們懷著喜悅的心情采來鮮豔欲滴的映山紅,精心地裝點著自己簡陋的宿舍。
醫院剛建時異常艱苦,8名女衛生員不但為病員打針、喂藥,還千方百計地為傷病員洗衣服、洗紗布,為他們改善夥食、縫衣服,有時還要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她們把病號視為自己的兄弟,滿腔熱情地為他們服務。
8個姑娘接待的第一個傷員名字叫曲俊臣。
曲俊臣是工程兵,在坑道施工中,一塊巨石砸在他的身上。當他被翻鬥車送到醫院時,因為失血過多,急需輸血。
當時,醫院沒有血庫,醫院號召戰友們獻血。8名姑娘也爭先恐後地獻血。
女兵中隻有李春英與曲俊臣的血型相符,她一個人獻了300毫升。
1967年的冬天,部隊發了一批服裝,女兵們每人領了一身軍大衣。
當時,8個姑娘中有3個人都姓李,大李李春英、二李李玉珍、小李李淑芬。
細心的小李發現軍大衣上有血漬。
經過打聽,她們才知道這批軍大衣是從朝鮮戰場上返回來的,經過消毒清洗後配發部隊的。
那時,國家很窮,部隊使用誌願軍用過的軍大衣,大家都沒說什麼,她們深刻地意識到祖國和人民正處在艱難時期,因此,她們工作的時候更加努力了。
8名姑娘,蓋一條單被,外加一件軍大衣,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寒冷的冬天。
1968年1月,第二炮兵曆史上接收的第一批地方大學生幹部到了部隊。男學生大都分到當時的工程團和工廠實習,10多名女大學生到石台縣廣陽鎮的警衛連實習。
上級考慮到女大學生剛入軍營,不適應部隊生活,就從醫院選派幾名素質過硬的女兵跟她們一起訓練。李春英和郭鳳蘭被選上,和這批女大學生組成兩個班,又一次接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