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開壇講課
孔子到三十歲左右時,學問已經達到了比較成熟的地步,他要把自己的主張公諸於世,於是,他開辟了一條私人講學的道路。他所教的科目包括禮、樂、射、禦、書、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德行,陶冶性情,以便擔負起濟世的重任;在教學方法上,他堅持“不憤不啟”、“有教無類”的宗旨。最終形成了一個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派,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孔子在魯國感到沒有從政治國的機會,所以,就在公元前517年(三十四歲)離開魯國,到齊國去了。在齊國他向齊景公談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齊國,他與齊國太師談論音樂,並且深入學習《韶樂》,竟然入迷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孔子在齊國最終也未能實現他的政治理想,隻好離開齊國回到了魯國,專門從事教育事業。
一、杏壇初開
經過了充足的準備,孔子已經具備了開堂授課的條件。一天早上,孔子來到仲孫大夫的府中,對他說明了自己的意願,提出了辭官開堂講授周禮六藝的打算。仲孫大夫對孔子突然的決定十分奇怪,又不舍得孔子辭官,於是問道:“你在任期間,各項工作都做得很好,大王更有意要提升你的官職,為什麼要突然離開呢?”
孔子恭敬答道:“官務處理得再好,也隻能解決百姓的生活問題,卻沒辦法解決他們內心的痛苦和疑惑,如今天下周禮幾乎失傳,君王貴族的子弟又隻顧吃喝玩樂,不願學禮,反而是人民想學到知識,卻找不到好老師。我正是抱著這樣的心,才決定辭官辦學,廣泛推廣周禮六藝之道的!”
仲孫大夫聽了,又說:“孔先生所辦的私塾,打算對所有人的開放嗎?”
“是的。”孔子點頭,又道,“天下的富貴貧賤,本來就不是固定的,多少開國先君,或者是他們的祖先後代,在從前又何嚐不是從普通的人努力奮鬥而得到成就,每個人一出生,都應該有平等受到教導的機會,從前先母也曾對我再三言醒,所以我講課授藝的時候,人人都可以前來聽講,隻要禮節周全,每個人都可以拜我為師。”
仲孫大夫由衷地佩服孔子的誌向和學問,於是答應了孔子的請求,並承諾願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經過大家的努力,孔子辦學授課的事進行得十分順利。講壇選定在孔子從前的故宅茅屋旁,大家同心協力從林邊運回了一塊塊巨石,在茅屋前不遠的空地圍築成一個方圓的石壇,層層石階圍繞而上,最高處就是孔子講課的地方。牧童和農民們聽到消息,都趕來幫忙,有的給大家挑來了解渴的水,有的從家裏拿來了鏟給地麵除草,還有一個人把家裏唯一的一棵杏樹連根移栽了過來,說天氣炎熱,要給孔夫子講課時遮陽。
孔子登上石壇,對眾人說道:“各位,此地以後就作為我傳授周禮六藝的地方,起名為‘杏壇’!凡願學習仁義禮道、六藝技巧的人,不論年齡,不論地位,都可以前來聽講。”所有的人知道無論貧富貴賤都可以來學習後,心裏更是激動,紛紛回家奔走相告。不多久,魯城上下都知道杏壇樹下有一位博學多才、又什麼人都肯教的孔夫子了。
孔子的教學方法是一個十分周全的係統。他設立了“文、行、忠、信”四種科目,又嚴立了“格物、致和、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個為學、立身、處世的大宗旨。具體教授“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以達到“智、仁、勇”三德。孔子的教學又分為“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四個階段,以德行為首,語言次之,政事第三,文學最末。
孔子的教育很快取得了很好的進展,每個在杏壇下的弟子都學到了自己未曾學過的知識,最終結出了“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的豐碩成果,就是說孔子有學生三千多,其中學有所成而取得較大成就的有七十二人。
【子曰】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論語·雍也》)
【啟示】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知識,他卻不能用這個知識去推知其他的知識,或解決問題,那就不再教他了。孔子主張啟發式的教育方式,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即在學生有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如果學生還沒有具備繼續學習的能力,則停止教授新新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給了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機會,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體現。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
二、有教無類
一天,孔子正在杏壇給一些貴族出身的弟子們講述君臣相見的禮節。一輛華麗的馬車從遠處急馳而來,在杏壇前緩緩停下。從車裏走下的正是孔子的舊識南宮適和孟懿子兩兄弟,他們繼承了父親孟孫一族的權力,在魯國中地位僅僅次於魯王和季孫氏,兩人的到場無疑使眾人驚訝。
孔子上前迎接,隻見兩人一揮手,身後的家臣們馬上抬出了十幾隻肥美健壯的贄雉(贄雉是春秋時代拜師禮節所必備的動物,為飛禽類)和若幹牲畜,排放到孔子跟前。接著兩人上前作揖道:“孔先生,我們一向佩服您的博學和才識,家父曾有遺願讓我們拜先生為師,所以我們一直想正式行拜師之禮,在杏壇前受教,今日備好禮節,前來拜師,請先生收下。”
孔子讓大家幫忙把禮物都放到壇旁,親自為南宮適和孟懿子挑選了座位,讓兩人坐下。
剛欲轉身,又見弟子顏路和曾點突然攙扶著一個人緩緩走來。顏路首先向孔子行禮,然後說道:“老師,他叫禾兔,和我經常一起上山砍柴的,剛剛爬上了圍牆的另一邊聽您講課,結果摔了下來。”
沒等顏路說完,曾點又說道:“老師,他在牆頭聽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呢,有時還爬到大樹聽。我們讀詩經的時候他也悄悄跟著讀……”
孔子聽了,心裏連連疼惜,如此好學弟子實在難得可貴,於是替禾兔拍淨了身上的塵土,問道:“你為什麼不前來拜師,在壇前聽課呢?”
禾兔受寵若驚,跪倒在地,道:“我在先生您開辦杏壇的時候就很想拜您為師,隻是我家境貧寒,連拜禮用的贄雉也拿不出……怎麼敢求先生收納。”
孔子親自扶起了禾兔,對他說:“沒有一個人一出生就應該享受尊貴的,那樣的生活隻會令人懶惰驕傲,隻有經過了艱苦和磨練的子民,才懂得珍惜生活,珍惜學習的機會。我收徒弟,從來都是不看身份的,贄雉不過是形式而已,不用在意,如果你願意,就留在我的門下,好嗎?”
禾兔想到自己終於可以真正成為孔子的弟子,心裏既興奮又激動,連忙再三跪謝,行了拜師之禮。孔子又覺得禾兔的名字中帶有畜稱,不是很符合禮節,於是就給他取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冉耕,字伯牛。有了新的名字的冉耕高興地謝過孔子,和顏路、曾點他們樂嗬嗬地坐到杏壇前的弟子中去了。孔子弟子冉耕孔子弟子原憲
孔子之前的學校都是官辦的,受教育者都是貴族子弟,一般老百姓的孩子是沒有資格進學堂的。孔子創辦私學,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使普通老百姓的子女也有受教育的機會。這種學校就叫“私塾”。就是說,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沒有貧富貴賤和國別的限製。他的學生中,有魯國的顏回、陳國的顓孫師、齊國的公冶長、宋國的司馬牛、吳國的子遊、楚國的公孫龍;還有一貧如洗的原憲、富商子貢、貴族孟懿子、野人子路、盜賊顏涿聚等。
【子曰】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啟示】
孔子說,教育是沒有貧富、智愚、地域、國別等等的區別,隻要想學,行拜師之禮,我都會教他。他的學生中,上至貴族,下至農民或者商人的子弟。在一個人分三六九等的封建社會裏,孔子能夠提出所有人都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權,上至貴族,下至農民或者商人的子弟是需要很大的勇氣與魄力的。他的這種人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思想和理想,我們至今還在努力實現。
三、杏壇盈虛
孔子的私學辦得熱氣騰騰,幾十名學生如饑似渴地學習“六藝”,就連孟懿子和他的弟弟南宮敬叔也成為孔門弟子。杏壇的聲望在魯國越來越高。這一切,無形中對季平子形成了強烈的衝擊和挑戰。
一天,季平子對少正卯說:“國君和孟僖子都支持孔子辦私學,若孔門弟子一旦形成政治勢力,會有損於我的前程。你看……”
少正卯當即說:“孔子辦私學已經國君下詔認可,名正言順,大人不能下令取締。由您老支持,我出麵辦官學,不是照樣可以擠垮杏壇嗎?”
“就這麼辦!”季平子與少正卯又如此這般地商量了一番。
少正卯設壇講學的消息傳開後,孔子明知這是與自己競爭,但卻泰然處之。他按教學計劃,給學生講授“六藝”知識。同時經常強調做學問的態度,諸如,“學習要從人生的經驗中去體會,不能死讀書;要經常實習;學習與做人是一回事,人不可能沒有毛病,發現過錯及時改正,才是真學問;真道德;把學生叫做弟子,敬稱為弟,愛稱為子,咱們互相尊重,教學相長……”弟子們敬佩孔子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謙和的品德,學習風氣越來越濃。
少正卯故意在杏壇南邊不太遠的地方建學堂設教壇。同年秋天,工程完畢,取名卯壇。少正卯揚言,要與孔子的杏壇分出高低來。他對著杏壇,大聲宣講:“我少正卯是魯國大夫,辦的是官學,所有學生一律免交學費。”少正卯的規定一宣布,卯壇上湧進了不少學生,孔門弟子中也有一些轉移到卯壇,杏壇第一次由盈變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