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次分洪

●張體學提出:“無論付出多大代價,也要確保荊江大堤。”

●唐天際能做的,隻能是在分洪區上空久久盤旋,向分洪區人民致敬。

●荊江縣防汛分洪指揮部下達《分洪緊急動員令》:“長江上遊洪峰陡漲,為荊江大堤及江漢平原千百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奉荊江防汛分洪總指揮部命令,決定分洪。”

● 首次分洪首次使用分洪工程

1954年5、6月份,長江中下遊長期暴雨,致使荊江下段江湖暴漲。

7月,中下遊暴雨未停,上遊又連降暴雨。上遊的暴雨雨區比中下遊更廣,降雨量也更強。

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上遊洪峰接踵而至,中下遊又宣泄不及,這樣巨流量滯緩荊江一線,出現了近百年來罕見的大水,荊江大堤麵臨嚴峻的考驗。

6月中旬,中央、中南行政區和長江水利委員會聯合組成的防汛檢查團,專程來到荊江大堤的荊江分洪區進行實地檢查,包括進洪閘閘門的啟閉、分洪區的安全轉移等。

6月下旬,中南行政區和湖北省先後發出防汛工作的緊急指示。

湖北省委第一副書記張體學在代表省委、省政府的緊急動員報告中提出:

無論付出多大代價,也要確保荊江大堤。

7月6日,由荊州、常德、長江水利委員會中遊局共同組成的荊州防汛分洪總指揮部在沙市成立,荊州專署專員單一介任指揮長,中共荊州地委書記孟筱澎任政委。

指揮部設在臨江的中山橫街工人俱樂部內。

7月8日,首次洪峰通過沙市,水位高達4389米,荊江大堤全線進入緊張階段。

荊州、沙市和沿江各縣共動員12萬民工上堤。最緊張階段,上堤民工人數高達20餘萬,在180多公裏的堤段上布置20餘萬人的防守大軍,不到一米間隔就有一人,基本上是人挨人、手挽手地防守。荊江大堤有史以來還沒有過這樣聲勢浩大的防汛場麵。

中央、中南行政區、湖北省和長江水利委員會,調來大批登陸艇、輪船、拖船、帆船、汽車、抽水機。

還從東北、廣州、西南、宜昌運來大批蒲包、麻袋、蠻石。

緊張時刻,中央軍委三次派飛機來荊江上空視察,沿江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坐鎮前線指揮,大批幹部層層劃分責任堤段,定點定人,晝夜死守。

進入汛期以來,北閘早已接到隨時準備開閘分洪的命令。這條橫臥太平口的兩裏多路長的鋼鐵巨龍,像荊江大堤一樣進入了日夜警戒的非常時期。

6月上旬,中央水利部檢查組對大閘的閘門、絞車全麵檢查,發現個別絞車有故障,立即調武昌造船廠修理工檢修。

6月下旬,沙市選調的近千名精壯啟閘工人到北閘集結訓練。工人們按54孔閘門分54個班,每班14人,另外每班還配有一名幹部和一名警衛戰士。

全閘上下左右配備了先進的通訊網絡。一部電台與沙市中山橫街總指揮部保持全天24小時聯係。條條電話線把閘東西兩端和54座閘門的108部絞車連成一體。

另外,還有4部無線電步話機在閘上巡回,還架設了高音喇叭以備呼叫。沙市總部的電話,與中南區防汛總指揮部以至政務院保持直通。

有線與無線電訊,把北閘、沙市、武漢、北京連接在一起。

6月20日,北閘全體駐守員工進行啟閉閘門的實戰演習,演習時間選擇在傍晚。兩部發電機同時運轉,閘身上成百盞電燈齊放,使兩裏長的巨閘頓時變成一條耀眼的燈龍。經過訓練的近千名啟閘工各就各位。

不一會,54座閘墩同時亮起綠色信號燈,這是預備信號。站在108部絞車旁的啟閘工同時把雙手放在絞車的杠杆上,擺好前驅推動的姿態。

接著,綠色信號燈熄,紅色信號燈亮,這是開閘的信號。紅燈亮處,108部絞車同時轉動,巨大的弧形閘門緩緩啟開。

閘門底下“呼”地一聲巨響,白花花的江水在電燈光的映照下,從閘南麵騰空冒了出來,演習成功了!

這時,荊江首次洪峰還沒有到來,水位還不是很高,加上隻間隔開啟了27孔閘門,另外27孔閘門隻是模擬演習。因此,啟閘後的情況不是預先想象的那樣驚心動魄。

幾分鍾後,綠色信號燈又亮了,加上已經亮著紅燈,形成了紅綠燈並舉,這是關閘的信號。於是,開啟的閘門又緩緩閉上。

進入7月大汛後,中央水利部再次派員會同長江水利委員會、湖北省水利廳、荊州專署等對北閘的準備工作全麵複查。

7月8日,荊江通過首次洪峰,全閘處於緊急臨戰狀態。

此後,全閘實行全天24小時循環值班。每天夜晚,全閘燈火通明,54座閘墩上通夜亮著綠燈預備信號,108台絞車旁守護著嚴陣以待的啟閘工。

1952年,荊江分洪區改建的荊江縣進入分洪緊急動員的非常時期。

1952年,分洪區遠移6萬人到江北人民大垸。之後,分洪區內又搶築了21個安全區,將散居安全區之外的16萬人分別移進安全區。

但1954年汛期到來前,大量移民又返回他們原先的屋場,而一些孤寡老人卻滯留在安全區外。

進入汛期後,荊江縣開始分洪區內的轉移,21個安全區成立了聯鄉移民指揮部。

7月8日,首次洪峰到來,防汛分洪總指揮部命令荊江縣必須在7月10日前全部將群眾轉移完畢。

全縣連夜派出大批幹部下鄉督促轉移。

一時間,到處都有固執的老人哭叫著,死死不肯離開他們的家園,幹部們幹脆背上他們向安全區走去。有的老人在幹部背上又捶又咬,但幹部們仍然強忍著疼痛,背著老人不停步。

轉移人口的同時,分洪區兩萬頭耕牛同時轉移。為避免人畜混雜發生瘟疫,耕牛隻有轉移到外縣。各鄉專門成立耕牛隊,每個耕牛隊配備獸醫,按計劃分別向鄰近公安、鬆滋、石首、江陵等縣轉移,有的耕牛還遠移荊門。

1952年,分洪區向人民大垸大移民時,荊江兩岸曾出現絡繹不絕的移民隊伍。

而1954年這次,則出現了一支耕牛隊。這些耕牛隊少則10多頭,多則數十頭,有的達100多頭。

這麼多頭牛集中在一起,浩浩蕩蕩向10公裏、數十公裏甚至100多公裏外的轉移點遠涉。每經一地,往往耕牛還未到,而趕牛人的吆喝聲、牛鞭的劈啪聲和牛的嗷叫聲就早到了,引得路人看稀奇。

有時,懶牛不走,鞭抽也不走,趕牛的人無法,就推著牛屁股走。有時,有的倔牛撒野,掙脫韁繩狂奔,引得趕牛人一陣猛追。

人畜轉移完畢,分洪區內各鄉趕在7月20日荊江第二次洪峰未到之前搶割成熟的早稻。

這時,荊江縣防汛分洪指揮部下達了《分洪緊急動員令》。

全文如下:

長江上遊洪峰陡漲,為荊江大堤及江漢平原千百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奉荊江防汛分洪總指揮部命令,決定分洪。特發布命令如下:

1、荊江分洪是我縣全體人民的光榮任務,應積極動員起來,保證勝利地完成這一任務。

2、各級指戰員及全體民工應堅守陣地,不得因為分洪而放鬆對幹堤的防守。

必須確保分洪區幹堤、安全區圍堤的安全,安全區涵管應晝夜緊閉,加強防守,並加緊完成堤段防浪鋪護工程。

3、凡在蓄洪區進行生產的農民、漁民,應於7月21日12時以前,全部回到安全區、安全台,以策安全,保證不淹死一人。

4、設立分洪警報,以鳴鑼放炮為開閘分洪信號。

5、全體工作人員、武裝部隊、緊急動員起來,與群眾一起,堤上堤下,進行嚴密巡查,加強防汛,保證堤不潰口。並領導群眾有組織地搶割糧食。

6、保證糧食供應,保證物價穩定,做好生產救災工作,保證不餓死一個人。

7、全體人民應作好防疫衛生工作及消防、治安等安全工作,如有造謠破壞者,必須依法懲辦。

以上各項,希我全體人民切實遵照執行為要。

此令。

指揮長:申保和

政治委員:溫瑞生

1954年7月20日北閘三次開閘分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