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赤誠子心5

鄭哲敏回國開拓爆炸力學

1956年,鄭哲敏被任命為錢學森創建的力學研究所彈性力學組組長,研究水壩抗震。1958年,他領導了大型水輪機的方案論證。

鄭哲敏,1924年10月2日出生在山東省濟南市。原籍浙江省鄞縣。父親鄭章斐幼年放牛,念過幾年私塾和小學,後來進城當學徒,進而經商開廠,他崇尚實業,一直遺憾自己沒有更多的上學機會。因而全力支持和鼓勵子女用功讀書,教育子女循規蹈矩、修身養性。這給幼年時期的鄭哲敏帶來深遠影響。

抗日戰爭開始後,鄭哲敏進入四川,先後進成都華陽縣中和金堂銘賢中學學習。他刻苦鑽研,學習成績優異,曾因不參與考試作弊而挨過一些同學的揍。

1943年,鄭哲敏以理工科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西南聯合大學電機工程,次年改學機械工程係。

鄭哲敏喜愛物理,願意為同學答疑釋難,從中自己也得到了提高。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搬回北平。著名的力學教授錢偉長給機械係講授力學問題,他那嚴密而生動的理論分析引起了鄭哲敏的極大興趣,從此他對力學產生了感情。1947年畢業後,鄭哲敏留在清華大學作錢偉長的助教,學習錢的攝動法。

一次,鄭哲敏讀到劉仙洲從美國帶回的工程教育雜誌,上麵宣傳應改變工程教育隻注重傳授經驗和工藝的傳統,提倡工程教育要理工化,很受啟發。

1948年,鄭哲敏考上國際扶輪社的留美獎學金,錢偉長等介紹他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力學。

一年後,鄭哲敏順利地取得碩士學位,接著就成為錢學森的博士生,做熱應力方麵的論文,有幸能經常聆聽到錢學森介紹自己在科學方法方麵的心得。

在那個著名學府,鄭哲敏聽過豪斯奈爾、愛爾德依等名教授的課,他還有機會聆聽到馮·卡門、馮·紐曼等大師的報告。鄭哲敏學習十分刻苦,1952年,他取得該校的博士學位。

早在1949年10月1日,鄭哲敏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心情十分激動,他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充滿希望。取得博士學位後,即著手準備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卻遭到美國政府的多方阻撓。

1955年,中美在日內瓦達成協議,鄭哲敏等一批愛國科學家終於回到祖國。他先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同年年底,他的老師錢學森也返回祖國,他隨即參加錢學森創建力學研究所的工作。

1960年,蘇聯撤退專家。鄭哲敏應邀參加了周恩來宴請科學家的盛會。周恩來在祝詞中懇切表示,中國的建設要依靠中國自己的知識分子。鄭哲敏深受鼓舞,決心致力於解決國民經濟中的重大問題。

曹錫華掀起歸國熱潮

1950年“國慶”前夕,曹錫華回到杭州,拜訪了母校浙江大學,身為浙江大學教務長的蘇步青挽留了數年不見的學生曹錫華,決定給他副教授的職務。

曹錫華看著校園裏的熟悉的景物,不禁感慨萬千。

1920年3月24日,曹錫華出生在上海一個收入頗豐的商人家庭裏。父親曹兼三經商。曹兼三為曹錫華姐姐取名“木蘭”,期待著兒女們用功讀書保家衛國。

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的戰火燒到上海。剛滿17歲的曹錫華熱血沸騰,他毅然投筆從戎,進入南京丁家橋陸軍交輜學校,為當一名機械化部隊的士兵,學習駕駛與修理汽車。

部隊艱苦的野戰訓練,長官的體罰,許多人難以忍受,開了小差,曹錫華挺住了。後來,他隨部隊從南京到徐州、鄭州、漢口、長沙、瀏陽、平江、益陽、桃源、辰溪、沅陵,最後南遷到柳州。

曹錫華不因長途跋涉叫苦,反而感到其樂無窮,這是因為能為抗日學到技術。他畢業後,被派到辰溪陸軍輜重兵汽車第二團,當中尉技術員兼修理班班長。這支部隊官兵整天打牌賭錢,挫傷了年僅19歲的曹錫華的一片愛國熱情。他頗灰心,感到在部隊沒有前途,決定請長假離開部隊到重慶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