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央關懷

●劉少奇說:“國家下決心派你們到蘇聯、東歐留學,這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需要。”

●周恩來語重心長地說:“你們年輕,正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時候,要遵照毛主席對青年人提出的三好: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

●毛澤東說:“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 中央關懷劉少奇勉勵留蘇學生

1952年,中央開始籌建留蘇預備部,先在輔仁大學東院,後到石駙馬大街,繼而遷入太平湖北京俄專院內,為該院二部。

留蘇預備部的首要任務是進行高度強化的俄語培訓,學校配備有優秀的管理幹部和一流的教師,還聘有蘇聯專家。

課程安排得十分緊張,每天都要記大量單詞,還要背誦課文和記住語法規則。學員們都很刻苦,毫無叫苦叫累的情緒。

留蘇預備部的第一任務,是繼續對學員進行政治思想和品德的考查。由於當時國際、國內環境很複雜,蘇聯方麵對地主、富農、資本家家庭出身和有海外關係的人非常忌諱,因此,出國留學條件非常嚴格。

學校開展的忠誠老實運動和發展黨團員工作都進行得比較順利,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做到“無事不可對黨言”。當時有一種說法:

夠入黨條件,不一定夠留蘇條件。

在留蘇預備部還有一項任務,就是保證學員的身體健康。學校領導說,這是中央首長的指示,“出國留學生不能搞得麵黃肌瘦,國家再窮,也要保證他們的健康。”原來,這是周恩來的指示。

學員的夥食非常好,標準為每月十五六元,午餐晚餐都是四菜一湯,早點花樣也很多,有人說比國家機關高級幹部的小灶食堂還好。每月還發給零用費。醫療條件也很好,對每個人都進行全麵細致的體格檢查。

由此可見,中央對留蘇學生的關懷是無微不至的。後來有人回憶起當時的情況時說:

最典型的是出國時的裝備,可稱得慈母般的體貼入微。學員本人也想不到那麼周全,每人滿滿兩大綠帆布箱供5年用的衣物:絲棉呢大衣,呢料夾大衣、西服、中山裝、風雨衣、毛衣褲、絨衣褲、內衣褲、襯衣、睡衣、皮帽、夾帽、皮鞋、拖鞋、鞋油、鞋刷,皮帶、毛巾、手帕、牙膏、牙刷,女生還有布拉吉、各種頭巾,梳子、粉盒等等,此外,每人還發一個上課時用的裝書和文具的小皮箱。

當時,為了迅速培養國家建設人才,國家副主席劉少奇親自領導創建中國人民大學和指導派遣留學生工作,從而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急需的建設人才。

1950年10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作為培養國家建設幹部的新型正規大學正式成立,劉少奇出席了開學典禮並講了話。

劉少奇還親自指導開展派遣留學生的工作。1951年3月8日,他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關於留學生暑期回國問題的指示中強調,要對留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新中國建立初期,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由武裝鬥爭轉為國家建設。這個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戰略重點轉移帶來的任務十分繁重,同時也使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別是缺乏大量的管理幹部和技術人才。

麵對這種情況,劉少奇對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專門技術人才的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重視。

1952年夏天,黨中央和國家副主席的劉少奇來到太平湖北京俄專禮堂會見全體留蘇預備部學員,並發表長篇講話。

劉少奇說語重心長地說:

國家經濟建設迫切需要各方麵的建設人才,許多專業在國內還不能培養,國家下決心派你們到蘇聯、東歐留學,這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需要,選拔到這裏學習,你們這就是參加了革命,一切要服從國家需要,分配什麼專業就學什麼專業,出國學習要取得優異成績,最好是5分,4分還勉強……回來好為祖國服務。

他還說:

為派你們留學,國家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要支出很大一筆錢,派一名留學生的費用相當於25戶到30戶農民全年的勞動收入……黨和國家送你們去蘇聯學習是一種投資……國家花這許多錢是希望同學們能比在國內學得更多、更好,因此,學生的學習任務是建設問題,是使國家工業化,克服中國的落後現象。這比打倒蔣介石,推翻反動統治更艱巨。

劉少奇還談到,十月革命後他們去蘇聯留學的困難情況,僅在路上就走了很長時間。

最後,劉少奇還提醒留學生:

要全麵看待蘇聯,那裏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但也有看不慣的東西,如婦女帶項鏈、寶石戒指等,蘇聯也不是什麼都好,那裏也還有乞丐、小偷、醉鬼。你們要有思想準備。

劉少奇的這一段講話對留學生們那種不完全切合實際的向往蘇聯的心理,是一付良好的清醒劑和預防針。

接著,劉少奇在中南海草坪上與出國的同學合影留念。學員們脫掉布衣,穿上國家發給的西裝、布拉吉,既興奮,又不大自在,更多的是感到身上的擔子很重、很重。

此後,劉少奇每次出訪蘇聯,無論在莫斯科還是在列寧格勒,都安排會見留學生,介紹國內情況,勉勵大家要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周恩來與留蘇學生談話

1953年,是中國開始向蘇聯、東歐大批派出留學生的一年。當年,中國向蘇聯派出大學生、研究生600多人。在留學生出國之前,周恩來在中南海懷仁堂親自接見他們。

與周恩來一起參加接見的有高教部長馬敘倫。周恩來走到留學生人群當中,和他們親切交談。

周恩來說:

我國國民經濟經過三年恢複,已經開始國民經濟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今後需要大批的科學技術人員,黨和國家對留學生寄於很高的希望,出國留學一定要學好專業知識,也要學習、吸收人家其他方麵好的東西,要德智體全麵發展。

接著,周恩來語重心長地說:

你們年輕,正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時候,要遵照毛主席對青年人提出的三好: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

周恩來還說:

有人問,為什麼把身體好放在首位,道理很簡單,沒有健壯的身體,就做不到學習好和工作好。你們在國內就要把身體搞好,才能保證出國後學習好,畢業回國後精力充沛地報效祖國。

周恩來還強調說:

出國學習,還要加一條“紀律好”,這是“三好”的保證。去國外,你們就是新中國青年的代表,應表現出新中國青年嚴守紀律的高度自覺性和良好的精神風貌、道德風尚。

在周恩來講話時,不時響起陣陣熱烈的掌聲。

周恩來講話結束後,學生代表懷著對周總理的崇敬之情,代表全體出國留學生致答詞。答詞稿是事先討論擬就的,答詞主要內容有三點:

一是表達了對周總理、馬部長百忙之中接見我們的感激之情;

二是絕不辜負黨和人民的希望,將以實際行動做到周總理提出的“四好”,刻苦學習,把蘇聯的先進科學技術學到手,將來全心全意為祖國為人民服務。嚴守紀律,當好新中國青年代表,維護祖國的聲譽和尊嚴;

三是請周總理轉達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祝福,並祝周總理、馬部長身體健康!

當天晚上,周恩來在懷仁堂設宴招待即將赴蘇聯的留學生。接著觀看了李和曾、杜近芳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精湛的民族傳統藝術表演。

後來,周恩來每次出訪蘇聯,隻要有可能,都和留學生見麵,形式多種多樣。

有一次,周恩來在列寧山上友誼大街中國駐蘇聯大使館的迎賓大廳裏與使館工作人員、留學生一起聯歡,邊跳舞邊交談,還親自指揮大家唱《洪湖水,浪打浪》、《紅色娘子軍連歌》等歌曲,大家還緊緊擁擠在總理身邊合影,十分親切、隨便。

周恩來的記憶力好得驚人,他喜歡攀談,拉家常,在短短的時間內能記住10多人的姓名、籍貫、簡曆等,再次見麵時不讓對方重述,他能一一說出來,毫無差錯,從沒有張冠李戴。張聞天提出留蘇標準

1951年,中國留學生開始被派到蘇聯的各個高校。他們在陌生的地方開始留學生涯。

列寧山,又稱麻雀山,位於莫斯科西南,莫斯科河從山腳流過。列寧山上有著名的觀景台,正對莫斯科大學教學樓正門,由此可俯瞰莫斯科河與莫斯科市區的美麗景色。到這裏來的,除慕名而至的各國遊客外,多是本地舉行婚禮的新人及其親友。

當時,對於萬千留蘇學子來說,列寧山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吸引力,不僅因為這裏坐落著舉世聞名的莫斯科大學,更是因為這裏有著學子們在異國他鄉的親人:中國駐蘇聯大使館留學生管理處。

1951年10月,時任中國駐蘇聯大使的張聞天向國內呼籲:

為搞好留學生的工作,急需在大使館內部設立公開的專管留學生的部門……這一部門應有三個幹部,務請教育部或組織部派一位較強的專管留學生的幹部來,並隨帶兩名助手……這一部門的設立,不僅對管理留學生的工作是必要的,而且對於我國教育部研究蘇聯高等教育情況及其經驗來說,也是最有效而實際的辦法,對改進國內高等教育及將來派遣留學生工作,是有幫助的,對中央人事部了解留學生幹部及將來適當分配他們的工作,也有好處的。

1953年,剛過而立之年的李滔作為教育部派出的留學生管理幹部,踏入了中國駐蘇使館的大門。

李滔在教育參讚、留學生管理處主任、留學生黨委書記的崗位上工作了8年。他迎來一批批的學子,送走了一批批棟梁之材。

李滔見證了留蘇教育曆史最重要的階段,他也因為正直的人格和熱情的工作作風,獲得了廣大留學生的由衷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