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總序
宗教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從繆勒1873年在《宗教學導論》中正式提出“宗教學”概念算起,宗教學發展曆史到今天也不過一百三十多年,故宗教文化很古老並依然活躍,宗教學卻還年輕。宗教學研究與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雖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宗教學以人文學科的方法對宗教問題加以係統研究,使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能互相理解,它是一門客觀的學科。國家把宗教學列為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以及各省的社科基金都設立了宗教學研究課題,1995年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成立了宗教文化出版社;研究機構也創辦了宗教學刊物,如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世界宗教研究》、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的《宗教學研究》。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先後成立了宗教學係。四川大學、複旦大學、中山大學、蘇州大學、西北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等設立了宗教學研究所。教育部建設了宗教學學科的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理論研究所、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和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為21世紀我國宗教學研究騰飛創造了良好環境。在人才培養上,各院校招收了從學士、碩士、博士到博士後不同層次的宗教學專業學生。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中宗教文化的研究得到了深入持久的開展, “宗教是一種文化”的理念,得到較為廣泛的認同。呂大吉先生的《宗教學通論新編》認為“宗教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異己力量幻想地反映為超人間、超自然力量的一種社會意識, 以及因此而對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為,是綜合這種意識和行為並使之規範化、體製化的社會文化體係”。這裏呂先生明確指出了“宗教是一種社會文化形態”,視宗教為一種綜合的曆史文化現象。學者們大都承認,宗教不僅是社會意識形態、上層建築,而且還是一種社會生活,且具備文化的功能。目前對宗教學的研究,學者們更多地關注於思想文化層麵。目前的宗教理論大多是以基督教經驗為基礎的西方宗教理論,運用的是以基督教神學概念係統為主的西方中心的話語體係,基於自身經驗的、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宗教學理論研究才剛剛起步。隨著宗教學各分支學科如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民間宗教信仰等研究的深入,建立中國宗教學自己的體係應該成為學者們的題中之意。從總體上看,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間,我國宗教學學科建設已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形成了老、中、青相結合的科研梯隊,出版了一大批高質量學術專著,發表了一大批優秀學術論文,在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少數民族宗教等研究領域取得了可喜成果。可以說,二十多年來的進步是很大的,成績是顯著的。
以往國內道教研究比之佛教研究較弱。但以任繼愈先生、卿希泰先生分別主編的兩種《中國道教史》的出版為標誌,道教研究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新氣象。1996年以後,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研究成果之豐碩,前所未有。研究成果的增多更是表現在論文數量上,其中在《宗教學研究》(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主辦)中發表的與道教相關論文最多,繼續發揮了其作為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的刊物的優勢。同時,國外道教學者也認識到,道教作為東方傳統文化之一,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適當的生存方式,使我們的神經質自我和被毀壞的地球重建和諧。國外道教學者也有不少人泛泛而論地談到過道教的一般思想在當今社會的價值。在全球一體化和多元文化衝突與對話的時代,關注現實的道教學者,會在這方麵提供更多、更嚴格的反思、討論和著述,來探討道教思想體係以哪些方式為新世紀的個人、社會和環境作出貢獻。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和學術交流的頻繁,國外的道教研究和國內的道教研究將有越來越多的溝通,並展開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我們相信,通過中外學者的共同努力,道教文化將會在更深的意義上走向世界。
道教與宗教文化的研究,我們認為有必要在以下課題中予以加強:
一、道教的生態智慧研究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組成部分的道教,在人與自然關係問題上具有的生態智慧,尤為引人注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環境意識的集中表現。1995年,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聯盟在日本和英國召開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會議,中國道教協會派代表出席了會議。1996年,中國道協與該聯盟合作對部分道教名山的環保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1998年6月,哈佛大學世界宗教研究中心召開了“道教與生態”國際會議。這些活動表明,道教深邃的生態思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近年來,海內外學術界都撰寫了論著,對道教的生態思想作了初步探討。但從總體上看,這個問題的研究還很薄弱。相對於豐富的道教生態思想來說, 目前的研究還很不全麵。對於道教經籍、儀式、養生和戒律中的生態思想,都還有待於深入挖掘。對道教生態思想進行全麵而深入的研究,不僅有利於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且可以為當代的環境保護理論提供深厚的文化資源。道教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少私寡欲、貴生戒殺等思想,對於現代人樹立自覺的環保意識,實行合理的消費模式,以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道教養生文化研究
目前,國內外道教養生文化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在理論和修煉方法等領域亦有專書和論文。盡管如此,在係統的曆史文獻整理、全麵的養生理論及方法總結、道教養生學與現代科學的交叉研究領域的拓展等方麵仍然存在嚴重不足。道教自創教之日起,養生即是其重要的理論與實踐課題,道教的養生文化更是遠紹黃老。道士們近兩千年不懈追求的仙路曆程, 留下卷帙浩瀚的養生經典,為探索人類的健康長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道教的養生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其他方麵,諸如文學、藝術、醫藥、衛生以及人體科學、養生學、環境學、生態學等都曾產生過積極的作用。因此,展開道教養生文化的研究,不僅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全麵地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麵拓展道教的研究,繼承和發揚其有益於世人的優秀遺產,更能使我們繼往開來,運用現代的理論成果和科技手段,創造性地詮釋和實踐道教養生文化,為解決當今世界的生態危機、人倫危機提供一條獨具特色的可行之路。道教養生文化中有重要的道德實踐內容,積善立功,不僅是外在的,更是內心的,這樣才能養生。道教養生以道法自然、天道樂生、隨緣度人的慈悲心,喚起人們熱愛社會、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的博愛情懷,教導人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以天道無私的奉獻精神,普濟群品。從這個方麵看,道教養生文化對當代社會的價值更加彰顯。
三、道教與民俗研究
道教在中國社會的長期發展與傳播,與民情風俗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多元一體的中國各民族中,民眾的風俗習慣、節日慶典以及思維方式,都深受道教文化影響。探析漢族、少數民族民間節日、地方風俗習慣、風物傳說、民間祭祀活動、禁忌、婚嫁、喪葬等與道教的關係,弄清中國民眾信仰習俗的曆史源流及道教文化在中國人生活習俗中的影響、道教勸善書在民間的流傳及其對某些民俗形成的影響,研究中國的廟會文化與道教的關係,從理論上說明民間習俗與道教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嚐試建立道教民俗學的研究方法和理論範式,具有重要的意義。道教與民俗是道教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美國學者湯普生編著的《西文中國宗教分類目錄》,將1980年以前西方學者的道教研究成果分為十大類,其中第一類中的信仰習俗、神話,第八類道教神祇與崇拜,都涉及道教與民俗。在中國學界的宗教學、民俗學、民族學研究中,學者們對中國民俗節日、道教神仙民間崇拜、道教民間傳說的研究,都涉及道教與民俗信仰問題,其中不乏道教民俗的田野調查記錄,以及鄉村信仰習俗的微觀論述,這說明道教與民俗研究是學界頗為重視的問題。但從已有的零星研究成果來看,無論在材料的全麵掌握或理論探討的深度方麵,都有繼續深入開展研究的必要性。在借鑒國外宗教學、民俗學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勾畫道教與民俗關係的鮮明特點,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民俗學理論,可以使宗教學的基礎理論更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