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興國——儒家與現代社會(2 / 3)

總括而言,禮就是一套有用的生活常規,幫助人適應世界(本序)、協調合作(默契)、溝通理解、創造意義(符號)、傳遞經驗、陶鑄人心(教化)。當一個良好的禮秩序發生效用之時,社會就處於一個自發的和諧狀態。相反,良好的禮秩序瓦解之時,人與人之間就會因為欠缺一個共同的調適機製而陷入內耗,這就是所謂禮崩樂壞的意思。用禮的觀念來思考道德問題,我們就會把社會活動連接成一個巨大的有機體。每個人的每個行為,都可能對這套常規帶來助益或造成傷害。因為常規不存在於別的地方,它就存在於群體的實踐之中。一套常規不論在理論上如何完美,但當一個社會的成員不再實踐它的時候,它就會瓦解,因為它已不再是大家在群體生活裏的默契。因此,不論為政者或人民,都有義務為了建立和守護一個有效的禮秩序而共同努力。

禮的基本精神

以上的解說隻關乎形式,而非關乎內容。筆者說禮有本序義、默契義、符號義和教化義,卻沒有描述這個本序和默契的內容,也沒有說禮的符號代表了什麼,教化了些什麼。

由於禮的內容太廣泛,要完整描述禮的內容,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如果不作任何扼要的描述,我們又無從理解。筆者在下麵提出一個簡單的架構,希望能概括地表達出禮的主要精神。禮的精神,大概可以分為三個要素:敬、節、忠。

先談敬。人人彼此相敬,當然是很理想的社會關係。這和現代社會要求人們要彼此尊重頗為相似,但是又有重要的分別。現代社會所謂尊重的意思,是要求我們平等看待他人。儒家的敬卻對我們有更高的要求,它有“自卑而尊人”的意思(《禮記·曲禮上》)。這個精神,跟《聖經》上說“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頗能彼此呼應。自卑而尊人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每人看平等都有不同的標準。你認為平等的,我看來並不平等;反過來,我認為平等的,你又會覺得不平等。更重要的是,每人采取的平等的標準,往往都是那些對自己有利的標準。因此,光是平等看待其他人,並不足夠化解人與人的衝突。在人與人的衝突裏,通常雙方都覺得自己受到對方虧待。因此,隻有當人不介意吃虧的時候,人與人之間才能有足夠的空間去化解衝突。更妙的是,假如人人都能彼此謙讓,結果不但使每人都能得到他所應得的東西,而且在得到他所應得的東西之後,還會覺得自己得到了多於自己應得的好處,於是心存感激,樂於對群體作出回報,人與群體的互動因而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禮記·坊記》說“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則民作讓”,就是這個意思。

接下來談節。節的意思是節製、節約。節製和節約的重要,在《禮記》中有很生動的描述: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禮記·樂記》)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說,人心本來是安靜的。可是人心又會認識外物,並且對外物產生好惡之情。這個好惡不受節約的話,人就會被外物牽著走。如是者直至失控,就會做出傷天害理之事。執筆之時,筆者在報章讀到,美國剛剛發生了小學生在互聯網上看了性交的片段後,有樣學樣在教室裏進行集體性交的事情(《明報》,2007年4月5日,A28版)。這是欲望受到刺激並流於失控的絕佳例子。所以儒家並不主張無限追求欲望的滿足,更反對刺激人們的欲望。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孟子·盡心下》),即是這個意思。

最後談忠。忠是禮的重要精神,見於《禮記·禮器》:“忠信,禮之本也。”這裏的忠,當然不是後世俗語所謂“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的忠,而是盡己之謂忠的忠。中國人向來有所謂盡忠職守之說,這個講法很明顯有很強的儒家思想背景。我們不通過禮的觀念來理解忠則可,一通過禮的觀念來理解,忠就不得不和職守掛鉤。荀子說:

故先王案為之製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後使穀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荀子·榮辱》)

大意是說,聖王為社會製定了群居的秩序,使各人都有自己的位分和職責,使每人都能在群體協作之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這是群體和諧的要素。社會不能沒有秩序,有秩序不能沒有分工,有分工即有職守。各人不守其職,社會就會瓦解。所以齊景公問政,孔子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就是說,要建設社會,必先使社會成員各人謹守自己的職分。儒家社會秩序的分工,最核心的是五倫,五倫就是五種(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在這五種關係裏,人人有自己的職分:“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各人做好自己的職分,自然天下太平。所以孔子說:“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德治與禮治

認識了禮的四重意義後,我們就明白為什麼儒家那麼重視禮。禮是賦予意義、教化人民、黏合社會之大係統。沒有了禮,人不為人,社會不為社會,什麼都成就不了。因此荀子批評墨子:“天下之公患,亂傷之害也,胡不嚐試相與求亂之者誰也。我以墨子非樂也,則使天下亂;墨子之節用也,則使天下貧。”(《荀子·富國篇》)大意是說,天下最壞的事情莫過於秩序瓦解。墨子為了節省資源,而棄掉禮樂,會將天下推入動亂的深淵。儒家的政治理念,一言蔽之,就是要善用禮的黏合力量,來建立和諧的社會。

要黏合社會,舍教育之外,別無他途。儒家重視教育,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孔子開私人辦學的先河,是普及教育的提倡者。孔子提倡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孔門弟子之中,既有窮光蛋如顏子,又有釋囚如公冶長。孔子不但提倡教育,還要提倡非形式教育。是故儒家強調禮教,就是要以社會風氣來做教育工作。這樣儒家政治必然有以下的特點:

第一,儒家不同意今日一些著名自由主義者[例如羅爾斯(John Rawls)、德沃金(Ronald Dworkin)]所講的,政府必須對道德問題采取中立的態度。儒家深信,政府必須肩負起道德教化的義務。所以當冉有問,為政者在使人民衣食足之後該做什麼,孔子答:“教之。”(《論語·子路》)

第二,儒家和自由主義者一樣,反對高壓政策,因為高壓政策徹底違背了禮教陶冶人心的精神。孔子的治國理念是盡可能用禮樂教化來取代刑政。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意思是說,用政治手段來引導人民,用刑法來規範人民,人民就會厚顏無恥地繞過刑法來追求私利;用德行來引導,用禮樂來規範,人民才會自發地格正自己的行為。

第三,儒家將國家的文化政策視為治國的關鍵。一套好的文化政策,不會如今日的自由社會那樣,單單講求自由與活力,卻會同時講求塑造一個淳厚的民風,使人民謙厚待人,恪盡己分。這個意思,在《禮記·樂記》裏有非常詳盡的分析:

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誌,比類以成其行,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