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牧區發展研究方法的整合創新(1 / 1)

——評蓋誌毅教授新著《新牧區建設與牧區政策調整》

書評

作者:楊蘊麗

牧區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牧區發展滯後,與牧區發展研究成果不多,牧區發展研究方法單一,牧區政策農區化有重要關係。牧民增收、牧業發展、牧區和諧亟需“實踐、理論、責任心”三位一體的研究成果支撐。蓋誌毅教授新著《新牧區建設與牧區政策調整——以內蒙古為例》在牧區發展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他對牧區發展研究方法的整合創新,對促進相關研究領域的科學發展有重要參考價值。

《新牧區建設與牧區政策調整》以內蒙古33個牧業旗縣為例,對多年來政府牧區政策進行了全麵回顧和再思考,從牧區生產發展、牧民收入增長、牧區鄉風文明和牧區民主管理等四個方麵闡釋了如何發揮好政府政策的管製功能、引導功能、調控功能和分配功能。縱觀全書,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突出五大特點。

充滿大愛的人文關懷。新牧區建設過程中,在強勢者聲音巨大、牧民話語被淹沒的情況下,學者的學術責任就表現為充滿大愛的人文關懷:通過反映民聲來實現民主和改善民生。在民生方麵,蓋教授認為: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趨緩、貧困化嚴重、收入差距大,要從實現牧民收入多元化、加大補貼力度、健全社會保障機製、建立專業合作社等方麵促進增收。

深入實地的調查研究。在該書的緒論中作者寫到:“本書是用手寫就的,但更是用腳走出來的。”作者及課題組成員曆時6年對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興安盟、通遼市等8個盟市的29個牧業旗縣進行了全麵調研,曾深入牧民蒙古包、專業合作社、牧業管理部門進行了大量訪談,了解了牧區發展及牧業政策變遷的曆史,厘清了各項牧業政策的主要措施、實施過程、牧民評價及政策效果,為研究的針對性和政策的可操作性奠定了基礎。

係統全麵的對比分析。沒有對比就沒有鑒別。為探尋可操作的牧區政策,蓋教授以開闊的視野對每項政策都給予了曆史的和世界的參照物。在闡述牧區生產發展時,指出建國前我國曆朝政府一直都有在草原牧區進行種植業的政策偏好。在闡述牧區民主管理時,列舉了美國、丹麥和澳大利亞等國牧區合作社的案例,說明通過建立合作經濟組織能有效改善牧民交易條件,降低交易成本,抵禦其他利益集團的侵蝕。

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針對牧區的複雜性,蓋教授提出:研究要堅持辯證的思維方法。他說:在牧區甲地認為是正確的樣本,在乙地馬上就找到反證(如牧區圍封轉移);經濟視角認為正確的,文化的視角迅速就宣判為謬誤(如草原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某項政策短期來看是利益,長期來看就是虧損(如牧區開礦)。因此,在製定牧區政策時必須“兩手都要硬”,既要對牧民進行補貼,又不能使之成為“等靠要”的群體;既要保存遊牧經濟的合理內核,又要與現代化相結合。全書通過65個專題案例說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重要性。

前瞻可行的對策建議。基於對牧區特有問題的調研和分析,蓋教授提出了“建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牧區決策機製”,“摒棄不恰當的草原工業”,發展環保畜牧業、循環型草業和生態旅遊業,“優先將牧區非集體組織成員轉移離開牧區”,“建立生態複合型多層次補償模式”等對策。這些對策與國務院近期公布的《關於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幹意見》中的“堅持生態優先”、“堅持改善民生”、“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製”、“積極發展牧區特色優勢產業”等觀點極其相似,印證了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對策建議的可行性。

基於知識分子的學術自覺和充滿大愛的人文關懷,蓋教授在深入調研牧區生產發展狀況的基礎上,運用“公共選擇理論”說明了“地方政府三元自利目標”及其耗竭型的政策選擇對牧區發展的影響,進而從改革政績考核體製入手優化牧區生產發展政策供給;在調研牧民生活和收入狀況的基礎上,運用“貧困的惡性循環理論”分析其成因,並從增強牧民生存、發展能力的視角提出了對策建議。蓋教授研究牧區發展問題時總是沿著“調研表象——理論抽象——具體對策”的思路進行,科學地處理了“表象——抽象”和“抽象——具體”兩個相互聯係的方麵和過程,科學地把握了“係統抽象的度”,避免了因“抽象不足”和“抽象過度”而得出錯誤的結論或提出錯位的對策,精湛地詮釋了馬克思主義的“表象——抽象——具體”的科學的理論思維方法,實現了對牧區發展研究方法的整合創新,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牧區問題的方法論借鑒。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範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