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建部隊1

●黃貽均說:“作為樂隊的一各演奏員,必須認真地對待音符。因為音符是一個瞬間表現出來的,是一個不可重複的時間過程。所以,必須盡量準確地把他完美地表現出來。”

●羅浪說:“技術兵是革命的需要,我們在軍樂團工作同樣是為革命工作。……這項工作一定會不斷發展,社會將需要更多的樂隊隊員。”

●蘇聯伏羅希洛夫元帥說:“他們像生了根一樣一動不動,他們像地底下長出來的樹一樣。站得那穩。隻有像中國這樣有紀律的人們,才能做到這一點。”

● 組建部隊

共和國故事·軍樂禮讚

組建中國聯合軍樂團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舉行開國大典。當日,作為新中國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感動了許多人。

開國大典上的軍樂隊,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政治部的軍樂隊擔任,羅浪、王建中任正副指揮。

在解放戰爭還沒有結束時,晉察冀軍區沒有軍樂隊。1947年10月,晉察冀軍區野戰兵團在羅瑞卿的指揮下,在保定南的清風店、明月店一帶聚殲了國民黨第三軍的主力及其軍部,把該軍軍長羅曆戎連同三軍的軍部和軍樂隊俘虜過來。

當時,擔任軍區抗敵劇社樂隊隊長的羅浪請示華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張致祥對這個軍樂隊如何處理,羅浪的意思是想保留下來,不要遣散。

羅浪1920年7月28日出生於風光秀麗的德化潘祠村。1936年永春中學初中畢業,後來南渡馬來亞隨父謀生。

1938年秋,羅浪毅然奔赴延安,進入延安陝北公學。隨後又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係,受業於冼星海、呂驥、向隅、李煥之等音樂名家門下,特別是音樂指揮受其教誨尤深。

1939年冬,羅浪畢業於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音樂係。後任晉察冀一分區戰線劇社音樂教員和指揮。1943年,任晉察冀抗敵劇社音樂隊隊長兼指揮。

張致祥同意羅浪的意見,他請示聶榮臻同意後,要羅浪對該軍樂隊人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爭取全部留下來,再補充新的學員,進行訓練以後,編成解放軍的軍樂隊,將來會有作用的。

1947年,羅浪奉命組建華北軍區軍樂隊,任隊長兼指揮。

其實1947年的時候,晉察冀軍區已經成立了一個軍樂隊,但當時很艱苦,中西樂器混合使用,隻演奏一些革命歌曲改編的樂曲。直到1949年樂隊也不過才80人。

1949年9月初,張致祥傳達了組織聯合軍樂隊的口頭通知,由羅浪和王建中負責組織訓練。

軍樂隊包括晉察冀軍區軍樂隊約80人、華北人民文工團管樂隊約20人,再加上受閱部隊軍師兩軍樂隊約100人,一共約200人左右。

列隊受閱聯合軍樂隊約195人,排橫20人、縱10人的寬排麵隊形。由於樂器組成的原因,最後一排低音樂器較大,所以不是20人。多餘樂器由預備隊員擔任演奏員。

開國大典的總指揮是聶榮臻,副總指揮是兵團總司令楊成武,他還兼指揮部主任。開國大典的群眾遊行總指揮是劉仁。所以,聯合軍樂隊受雙重領導。

開國大典之後,軍樂隊的演奏得到部隊與社會上的好評,全體隊員都興奮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