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童送至迎所,相別而歸。
鐵拐獨步遇師卻說先生自華山別歸,複居岩穴深林,深會老子之旨,熟思宛邱之語。
運道益堅,用功益力。能出陰神,四方清逸,幽人聞風興起,相與往來,多求為之徒者。
①②一日先生與其徒論道,忽見祥光繞其戶牖。先生觀之良久,乃曰:“此氣非常,必有異人降臨吾室。”乃獨自出齋散步。高山絕頂,見一鷹振羽高崗,喟然歎曰:“詩雲:‘綿蠻黃鳥,止於丘隅。’”知其所止也。此鷹獨①曜(yào)——照耀。
①戶——門。
②牖(yǒu)——窗戶。
③立於此,誠為知止。即有清間弓矢之徒,惟嗟望耳;繒繳之巧,安能施乎?
奈何世人營營逐逐,爭蝸角之虛名,覓蠅頭之微利,自驅陷井,至死方悔,④豈不出此鷹之下乎?吾益有自儆矣。因口占一絕雲: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開;振衣千仞崗,何致戀塵埃?
吟畢,正見祥雲縹渺,清氣江洋,見二人跨鶴而來。向前視之,乃老君、宛邱也。先生急忙迎拜。老子笑謂李曰:“觀子今日之遊,固然足以發吾昔日之旨矣。”乃與李同至茅齋,先生再拜請教。老子曰:“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遊心欲淡,浩氣欲養,與物自然無私矣。”因與李約曰:“吾欲遊西域諸國,欲偕汝行遊。可於十日後,神馳吾側,毋相違也。”言訖,即同宛邱駕鶴望空而去,先生目送,嘖嘖稱善,乃歸茅齋。
⑤不覺光陰易過,十日已周。乃呼其徒楊子囑曰:“吾將出神,赴老君之約於華山,留魄在此。倘遊魂七日而不返。方可將吾魄化之。若七日未滿,當好為吾守此魄,勿使傾壞,以違吾言也。”囑畢,靜坐遊神而去。
楊徒守屍誤化卻說其徒受命守屍,加意防護,日夜不敢少休。及其六日,忽見家人馳至,促之曰:“母病十分沉重,死而複醒,專待一見,可急馳歸。”楊子大哭言曰:“母病危急,師魂未返,如我去,屍誰與守。”家人曰:“人死固①無複生之理,況死已六日,其中肺肝必腐,猶望其生,是守膠柱之見也!不亦愚乎?況師以我合,親以天合,孝與友固不能兩全,而親與師又豈容並大?
雖成我之恩,與生我者並重,其中並無緩急之分。縱終事之道,與受命者同,②其內不無常變之別。吾以為師六日雖不終期,失信之罪,猶可逭也。倘親一旦告終,送死不及,終天之恨,其誰道之,不如便化其屍,速歸事母,庶可兩全。否則非吾所能及矣?”楊子聞言,一心猶豫。但事既窮迫,不可得兼,隻得聽之。乃具豆積薪,置屍其上,陳列祭品共輓章,涕泣再拜祭之。輓章曰:母病不可起,師魂猶未歸;師言將待踐,母命安忍違。舍魚取熊掌,二者難兼之,涕泣辭靈魂,華山好自依。
③祭畢,燃火取豆拋撒其中。火烈薪多,屍骨須臾化盡。乃望空大哭一場而歸,其母已死。
鐵拐托魂餓莩卻說先生神出華山,隨老君西遊竺乾諸國,厲蓬萊、方丈,遍遊三十六洞天。邀遊數日之間,多得老君之道,乃欲辭歸,老君笑而不答,為之偈⑤③繒(zèng)繳(zhu)——把絲繩綁在箭上,射鳥用。
④自儆(jǐng)——自己覺悟而下犯過錯。
⑤周——滿。
①膠柱之見——膠住琴瑟上之格,不能調節音調。比喻拘泥不知變通。
②逭(huàn)——逃避。這裏指避免、逃脫。
③須臾(yú)——片刻,極短的時間。
④風莩(piǎo)——餓死的人,莩,同殍。
⑤偈(jì)——佛經中的唱詞。
而遣之歸。偈曰:辟穀不辟麥,車輕路亦熟;欲得舊形骸,正逢新麵目。
先生辭歸之期,正當七日,卻來茅齋尋魄,毛發無存。徒亦不見。轉身見積薪之處。暖氣騰騰,幽煙寂寂,始知身屍被化,深怨弟子背盟。遊魂到處無依,日夜憑空號叫。遙值餓莩之屍,倒於山側,猛想老君臨別之偈曰:“欲得舊形骸,正逢新麵目。”然此餓享之屍,即吾麵目也。數固如此,何必尤人?魂正無依,何暇擇體?於是乃附餓莩之屍而起。餓莩者,蓬其首,垢其麵,坦其腹,跛其足,倚紫色拐杖而行。世傳先生之形跛惡者,蓋其附餓莩之體,非其本原舊質也。先生既托屍而起,又能辟穀變化;將手中竹杖①以水噀之,成鐵。人間多不知其姓名,惟以鐵拐先生呼之。
仙丹起死回生卻說先生知其徒之母已死,乃自思曰:“彼守我之屍而不終者,迫於母也。彼之母死而不克送者,累於我也。我不為之起死回生,彼將終身抱恨矣!”
於是,手提鐵拐,肩背葫蘆,逕至楊家。隻見楊子哀號哽咽,頓足捶胸,撫棺長恨,欲拔劍自刎。鐵拐進前故問曰:“死生有命,不可強求。人子事親,生盡孝,死盡忠,棺槨衣衾,卜之宅兆,哀戚送之足矣,何必以死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