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建速成中學2

教育部籌辦工農速成中學

在新中國建立之初,工農速成中學還是新生事物。因此,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在有關創辦工農速成中學的指示中,指出:

使工農幹部、產業工人在短期內受到中等教育,以便進入人民大學及其它高等學校繼續深造,培養成為新型高級知識分子,作為新中國建設的堅強骨幹。

1950年4月,中央教育部籌辦第一所實驗工農速成中學。這是根據《工農速成中學實施方案》製定的“中央教育部直接舉辦一所招收學生200人”的要求,而實施籌辦的。

這所實驗工農速成中學,是北京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前身,它是當時全國唯一一所直屬中央教育部領導的中學。

學校本著“用最少的錢辦出好的學校”的號召,校址就附設在大同中學內。一個破舊的院落內,立刻充滿了嶄新的氣氛。

第一屆學生有116人,這是從政務院、中央組織部、北京市文教局三處,統一選送的194人中錄取的。

實驗工農速成中學建校後,因為中學校舍條件較差,教育部又在北京西城區東養馬營八號,覓得一處新址,有一個院子和一個小操場。

1950年8月,學校遷入暫住。同時,著手籌建正規的校園。

1950年10月,師生們日夜企盼的西郊新校舍,建成東教學樓和一座平房飯廳。二層樓的教職員宿舍還正在建造,學校便遷入了新校址。

當時,新校址還是一片曠野荒郊,甚至偶爾還有狼出沒,連旁邊的人民大學,也隻蓋了一棟“灰樓”和幾排平房。

1951年11月,中央教育部召開全國第一次工農速成中學工作會議,會議指出:

今後工農速成中學設置,在有條件的地區應向大學附設方向走,這樣師資設備等方麵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

根據中央會議精神,1952年7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下達文件,通知北京實驗工農速成中學正式移交中國人民大學領導。

在同年的8月15日,完成接交手續。

“北京實驗工農速成中學”正式更名為“中國人民大學附設工農速成中學”。

學校在創辦初期,教育部從東北、河北、山東等老解放區,選配了一批既有革命經驗,又有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幹部,擔任學校的領導工作。

首任校長胡朝芝,1939年畢業於國立四川大學曆史係。1940年,胡朝芝到延安,在毛澤東青年幹部學校一班學習。

1949年12月,胡朝芝調入北京。

1950年1月,胡朝芝被教育部任命為北京工農實驗速成中學校長。胡朝芝原則性強,而且富於經驗,威望甚高。

副校長王食三,從老解放區河北正定師範學校調入,他博學多才,後來長期在人民大學任教。

教務副主任唐孝純,是老教育家俞慶棠的女兒,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專攻成人教育,並獲碩士學位。回國後,唐孝純就來到該校,擔任教務副主任。

在1951年遷校不久,教育部又調山東昌樂中學校長夏加,來校擔任教務主任。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夏加積極參加了第一所工農速成中學的創建工作,發展了他在戰爭年代形成的教育思想,在學校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麵總結出經驗,在全國同類學校中產生了廣泛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為新型的工農教育起到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