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役部署1

●毛澤東指示誌願軍:如遇敵軍大舉進攻時,誌願軍必須協同朝鮮人民軍大舉反攻,將其打敗。

●周恩來說:“公平合理的方案,誌願軍們接受;它要來挑釁,誌願軍即回擊;它耍無賴,誌願軍即揭破;它要拖延,誌願軍即逼迫它在停戰和破裂中選擇一條道路。”

●就在當天晚上,朝鮮人民軍乘著入夜之後的大雨進行反擊,迅速奪回了884高地。

● 戰役部署

共和國的曆程·以打促談

毛澤東指示準備大舉反攻

1951年夏季,經過五次戰役的反複較量,美國已經看到,依靠戰場上的現有兵力,無論如何也難以再打到鴨綠江邊。並且,美軍自1951年初退至“三七線”以後,每向北推進一步都會付出重大的傷亡代價。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被迫調整朝鮮戰爭政策,不得不放棄以軍事手段占領全朝鮮的企圖,做出願沿“三八線”一帶談判停戰的表示。這時,“聯合國軍”的行動方針是:

在談判期間,不實施大規模的進攻行動,而力求通過強有力的巡邏和局部進攻來保持主動,以消耗中朝軍隊,破壞誌願軍、朝鮮人民軍可能的進攻,或借以對誌願軍施加壓力;同時,視停戰談判的進展情況,如有需要,隨時準備恢複全麵攻勢作戰,並預先製定向平壤、元山線推進的“行動計劃”。

為此,“聯合國軍”一麵加固陣地,防備誌願軍的進攻,一麵積極地進行向誌願軍發動局部進攻的準備。

8月中旬,“聯合國軍”先後建成了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即與誌願軍的接觸線,稱為“耳明線”;

第二道防線,西起鐵原西南的2634高地,東經讀書堂下、地境洞、大成山到北漢江西岸之小高飛雲伊,全長60公裏,為中間陣地,名為“懷俄明線”;

第三道防線西起臨津江口之鼇頭山,沿江而上,經積城、道城峴、華川湖南岸、楊日、兜率山、山頭穀山至東海岸杆城以北之馬達裏一線,全長220公裏,名為“堪薩斯線”。

各道防線均構築了堅固工事,並設有大量的地雷和鐵絲網。

此外,“聯合國軍”還積極擴建金浦、水原原有機場,新建瓦草裏、東豆川等18處前沿機場,增辟了原州、濟州島等14處海、空軍運輸補給基地。

在此期間,美軍有6個師、南朝鮮軍有4個師先後撤至二線,進行了一至兩個月的休整。

“聯合國軍”補充、輪換了近19萬人。同時,還擴編了3個南朝鮮軍師,並將空降第一八八團和兩個轟炸機聯隊由美國調到日本,增強其機動力量。

為了統一指揮,7月28日,英第二十九旅和加拿大第二十五旅等英聯邦國家軍隊合編為英聯邦第一師。

8月17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批準李奇微的要求,決定向朝鮮增派5個高射炮兵營和4個野戰炮兵營。

在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方麵,對於停戰談判開始後可能出現的形勢和對方的行動企圖,在同“聯合國軍”談判時就作了充分估計。

誌願軍深知“聯合國軍”雖然在戰爭中遇到了嚴重困難,被迫求和,但決不會改變其侵略本性。

在談判期間,“聯合國軍”玩弄種種陰謀伎倆的可能性很大,很可能出現乘機對誌願軍進行突然襲擊的情況。

因此,停戰談判將是非常困難和曲折的,唯有經過堅決、激烈地鬥爭和持久作戰準備,才能取得勝利。

鑒於這種情況,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多次發出指示,要求誌願軍:

必須極力提高警惕,積極注意作戰;必須準備對付在談判前及談判期內敵軍可能對誌願軍來一次大的攻擊,在後方則舉行大規模的空炸,以期迫誌願軍訂立城下之盟。如遇敵軍大舉進攻時,誌願軍必須大舉反攻,將其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