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歌曲不能“喊”著唱
訪談
作者:林旖
享譽國際的女高音歌唱家張立萍簽約環球音樂,成為首位與環球簽訂長期合約的華人歌唱家。她的最新專輯——舒伯特《夜與夢》(Night and Dreams)由Decca發行,於2014年11月率先在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出版,收錄了十八首舒伯特藝術歌曲,包括聽眾最為熟知的《小夜曲》和《聖母頌》等。
身為目前國內最具聲望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張立萍2001年由加拿大歸國,在中央音樂學院執教至今,現任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係主任。早在1989年,她的音樂才華就被首次來華的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發現,並多次受約合作。2004年3月,張立萍成為首位以第一女主角身份登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中國人,飾演了歌劇《蝴蝶夫人》中的巧巧桑,引起了巨大轟動。她還在世界各大頂級歌劇院,如英國皇家歌劇院、德國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法國巴黎歌劇院、意大利帕爾瑪歌劇院及中國國家大劇院等擔綱主演,詮釋過多個不同角色,《蝴蝶夫人》《波希米亞人》《圖蘭朵》《茶花女》《費加羅的婚禮》《魔笛》《奧賽羅》《遊吟詩人》等幾十部歌劇都是她的拿手好戲。
2012年,張立萍在倫敦科文特花園歌劇院主演的《蝴蝶夫人》備受讚譽,被英國皇家歌劇院以最新技術錄製下來,製作成3D電影,在世界多地的影院上映。2010年3月,張立萍受音樂劇之父韋伯先生力邀,參加其新劇《劇院魅影》續集《真愛不死》在倫敦的首演,並錄製了中文版主題歌,由環球音樂發行。
歌劇舞台上的明珠為何對藝術歌曲一見傾心呢?我們在北京對張立萍進行了采訪。
來自舒伯特的內心安寧
長期以來對德文藝術歌曲的熱愛,讓張立萍萌生了錄製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念頭。“德奧藝術歌曲中有很多哲學內涵與宗教道理,包括對人生的指導、對愛情的描述、對自然的歌頌等等,這些曲中詞讓人在煩躁的工作之餘,得到心靈的平靜。”張立萍說自己回國這麼多年,平時回到家總想聽聽這些東西,“感受詩人、音樂家對人生的思考和態度,對大自然的熱愛,還有那種虔誠的心靈的安靜,這是現在我們很需要的東西”。她特別喜歡這些歌與詩,尤其是藝術歌曲這種體裁,詩與音樂的結合,沒有比這更好的方式去表達內心的追求了。早在學生時代,張立萍就唱過很多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此前也在北京開過舒伯特作品的獨唱音樂會。如今選擇在這個階段錄製這些作品,是希望把對這些作品的感受以及對人生的思考和所有人分享。
“舒伯特是一位非常戲劇性的作曲家,我覺得‘歌曲之王’這個評價對他來說都有些低了,因為除了藝術歌曲以外,他的其他作品也非常偉大。”舒伯特在張立萍心中的地位很獨特。他的很多作品都有強烈的情緒,令人震撼的壓抑的爆發,但是她這張專輯基本都是歌唱愛情、藝術與生命的柔和的作品,是比較單純,甚至有些鄉土氣息的,情調大致都和《夜與夢》一樣,是她比較喜歡的一類作品。“我並不是不喜歡《死神與少女》《魔王》《冬之旅》,但到了現在這個年齡,我知道自己追求什麼東西,人在每個階段對藝術、愛情和生命中的所有東西都有一個理解,最後我們追求的其實是內心的安寧。在經曆了很戲劇性的人生大起大落之後,需要有一個環境和氛圍,安靜一下自己浮躁的心,告訴自己想要什麼。”
在演唱這些歌曲時,張立萍常常揣摩舒伯特想表達的究竟是什麼。“他那麼年輕寫了這麼多歌曲,我們都知道他寫《搖籃曲》是為了有一頓飯吃,他的生活很苦,但他寫出的作品卻是那麼美好、明亮,也時時帶著一種憂傷。我們聽他的《冬夜》和《暮春》這兩首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都能從中感受到淡淡的憂傷,這些都預示著一種宿命。舒伯特對生命的理解和領悟很成熟,對人生的回顧讓人感歎,好像抓住了你內心很柔軟的地方,讓你不停地去聽。”張立萍試圖從舒伯特的生活軌跡了解到作曲家寫作時的心態,也盡力在歌聲中詮釋她自己的感受。“我們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長大,理解他想講述的東西是不太容易,但我們都是人,情感上的感受是一樣的。舒伯特如此年輕卻有著那樣成熟的心態,是為生活所迫,這使得他對人生有強烈的無奈和掙紮。可我們依然是積極的,我們熱愛生活,向往著愛情,我們熱愛著生命和大自然。”環球音樂把專輯中的藝術歌曲用詩歌的方式進行了中文翻譯,以便中國聽眾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