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帥們的抗戰細節
烽火狼煙
作者:管業渠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日軍占領了正太線和同蒲線。國民黨政府及軍隊對堅持華北抗戰完全喪失了信心,晉、察、冀三省大部分地區完全被分割在敵後。於是,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堅持敵後抗戰的曆史任務,完全落在了八路軍的肩上。
6位元帥,
坐在一輛不起眼的軍車裏
人們將希冀的目光轉向了五台山。在山西忻州五台縣,八路軍115師政治委員聶榮臻率領的少數部隊在活動。也就是在太原失守的前一天,11月7日,中共中央指示成立晉察冀軍區,任命聶榮臻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深秋初冬季節,五台山開始積起層層白雪。115師留下來的部隊,大多數指戰員還沒有棉衣,赤裸的雙腳套著的還是草鞋,吃的多是玉米窩頭和土豆。即便是這樣的給養,也常常是顧得了今天,顧不得明天。
令人焦心的是,有一部分不能隨主力部隊行動的傷員還躺在五台山的寺廟和周圍村莊的民房土屋裏養傷。這些傷員,正是來自一個多月前的平型關烽火一線。
時間回撥數月,8月27日,陝西洛川,雷電交加、大雨滂沱。一輛軍車在鹹榆公路上奔馳,車輪不時陷在泥淖中打空轉。這時,車上的人便一個個跳下來,他們正是八路軍總司令、副總司令和正副師長們。朱德爭著抱石頭墊車輪;彭德懷揮動大鍬,拿出少年修堤時的老把式鏟泥;劉伯承在後麵推車,雨打在眼鏡片上,使他眼前一片模糊……幾十年後,當日同車的開國上將傅鍾還感歎:好一輛軍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6個元帥,曾經淋著大雨來推動它哩!
就在兩天前的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了關於紅軍改編的命令,紅軍主力4萬餘人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轄115師、120師和129師,奔赴華北抗日戰場。而稍晚的同年10月,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遊擊隊亦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開赴華中抗日前線。
八路軍115師奉總部命越五台、出長城,於9月19日在平型關西之大營鎮集結待命。21日,朱德、任弼時、左權率總部抵太原,中共中央軍委前方軍分會立即舉行會議。會議討論山西戰局及八路軍的作戰計劃,大家一致同意彭德懷關於配合友軍側擊平型關敵、爭取打勝仗、鼓舞士氣和民心的意見。23日,總部進抵五台之南茹村。當日,朱、彭下令115師選擇地形進入伏擊狀態,擇機出擊。同時,將115師出擊平型關的情況電告中央軍委和毛澤東。
次日,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親自指揮所部343旅之686團和688團,在平型關外到東河南村間十幾裏長的溝道東北山地設伏。25日晨,戰士們向開進溝道的日軍發起突襲,以勇敢頑強的近戰肉搏,殲滅日軍1000餘人,繳獲大批軍械物資。
在平型關戰役的高地爭奪戰中,布鞋意外地成為製勝利器。林彪在戰後總結稱:“日軍笨重的皮鞋、皮靴在戰鬥中嚴重阻礙了其機動性,加之暴雨剛過,山地泥濘,步兵穿著皮鞋爬山速度很慢。雖然他們已經爬到半山,我們還在山腳,但結果我們先搶了上去,給他們一頓猛烈的手榴彈,日軍隻好像葡萄一樣滾下去。”
除了布鞋,八路軍還有一種“秘密武器”。戰鬥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要在設伏地困住日軍的汽車,這樣一來,日軍進入伏擊圈後就很難逃走。讓汽車癱瘓的最好辦法是弄爆它的輪胎,但是如果用埋地雷、破壞公路的方法,就會提前暴露伏擊計劃。如果用匕首、菜刀割破汽車輪胎,很容易使執行任務的戰士暴露在日軍的優勢火力之下。最終,八路軍想到了一個簡單易行的好辦法:埋設鍘刀。
平型關一役,給全國帶來了華北戰場上第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不僅打擊了亡國論和恐日病,同時也樹立了一個主動出擊挫敵的範例。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就此打破。
向南突圍,
像尖刀一樣插入敵人的心髒
日軍在1937年11月8日攻占太原後繼續南進,一部分西犯逼近黃河。為了保衛陝甘寧邊區,115師奉命轉戰晉西南。此時,115師師長林彪被閻錫山的軍隊誤傷後回到延安,副師長聶榮臻率部分主力留在五台山區開辟抗日根據地。115師的全麵工作,落在政治部主任羅榮桓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