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鮮明的時代性。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同樣道理,紅色旅遊之所以從去年以來在我國開展得如火如荼,有聲有色,也是因為它順應了新的時代要求,滿足了新的社會需要。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高度重視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與和諧社會建設,為革命傳統教育的開展和紅色旅遊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和社會氛圍。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品位不斷提高,也為紅色旅遊的推進提供了發展空間和客源市場。
(三)豐富的知識性。旅遊是學習之旅、精神之遊、知識之路,紅色旅遊更是如此。紅色旅遊的目的地都是革命老區,而每一個革命老區都記載著我們黨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光輝業績。紅色旅遊的參觀點都是革命遺址和紀念場館,這裏的每一個英名和每一件文物,都見證著中國革命勝利的發展曆程。通過參加紅色旅遊,既可以使廣大遊客學習到黨史、軍史和國史方麵的知識,又可以增加人文地理、民俗風情、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麵的知識。沒有知識性的旅遊是膚淺而枯燥的,紅色旅遊正因為具有深厚的紅色曆史文化底蘊,才有獨特的魅力和廣闊的前景。
(四)潛在的教育性。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對青年人來說,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可見旅遊的教育性特征,無論中外都是認可的。紅色旅遊的教育功能,不需要僵硬的說教,而在於寓教於旅,寓育於遊;也不在於刻意的強求,而呈現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紅色旅遊的教育作用,雖然是潛在的,但卻是有力的。踏上紅色之旅,置身紅色之遊,人們自然就會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與正確。麵對偉人領袖的舊居遺物和英烈誌士的陵園墓碑,人們當然就會感受到心靈的震撼和境界的升華,油然而萌生崇敬之情、效法之誌。
(五)輕鬆的休閑性。旅遊就是旅行遊覽,紅色旅遊就是到革命老區的紀念地去旅行遊覽。紅色旅遊與古跡旅遊、生態旅遊、出境旅遊、太空旅遊的區別,僅僅在於旅行目的地和遊覽景點的不同。但紅色旅遊也是旅遊,也具有一般旅遊輕鬆、休閑、有趣的特點。紅色旅遊應當寓莊於諧,寓化於樂,讓遊客在輕輕鬆鬆旅行中享受“紅色精神桑那”,在高高興興遊覽中汲取“紅色思想營養”。紅色旅遊隻有具備休閑性和趣味性,才能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六)廣泛的群眾性。紅色旅遊要持續健康發展,也應該秉承“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明智理念。紅色旅遊的群眾性,體現在它是一個包容性和吸納性很強的主題旅遊活動,對不同地域、職業、年齡、文化層次和愛好誌趣的旅遊者都有吸引力,能使他們旅有所獲,遊有所得。紅色旅遊資源是為全社會固有的公共文化財產,遊覽票價相對較低,有些還免費或半價開放,可以方便更多的群眾參觀。紅色旅遊對國外遊客、港澳台遊客具有相當吸引力,也可以麵向海內外開拓旅遊市場,吸引旅遊客源,把紅色旅遊做大做強,抓實抓好。
三、紅色旅遊的時代價值
(一)發展紅色旅遊,有利於弘揚黨的光榮曆史,展現黨的豐功偉績,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政治工程
我們黨在革命戰爭年代的崢嶸歲月中,處僻壤窮鄉而心憂天下,居土窯陋室卻決勝千裏,率領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創建了社會主義新中國。在革命勝利史和民族發展史上,建立了偉業豐功,譜寫了光輝篇章。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曆史和人民賦予的,但卻不會一勞永逸。在新世紀新階段,麵對世界上共產黨執政的國家所剩無幾,西方大國主導的全球化浪潮、“因特網革命”和“顏色革命”愈演愈烈,敵對勢力對中國的顛覆、演變和滲透變本加厲的嚴峻形勢,如何能使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紅色江山”長治久安,如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紅旗永遠飄揚,這是我們黨和國家亟待破解的“世紀難題”,也是必須答好的“時代考卷”。大力發展紅色旅遊,讓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到革命老區和紅色景點,重溫我們黨的創建史和革命史,觸摸我們黨的奮鬥史和勝利史,就能使他們深刻了解共產黨和老一輩革命家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昌盛建樹的豐功偉績;深刻了解隻有擁護和信賴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才能在“站起來”、“富起來”的基礎上“和平發展強起來”。每一個革命紀念地和紀念物,都似一首凝固的主旋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每一次紅色旅遊,也就如一場流動的交響樂《中國革命之歌》。紅色旅遊的廣泛開展,可使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曆史和豐功偉績深入人心,使人民群眾更加欽佩和熱愛中國共產黨,使我們黨的執政基礎更加堅實,執政地位更加鞏固。
(二)發展紅色旅遊,有利於培育老區特色產業,加快老區建設步伐,是推動老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經濟工程
革命老區就是戰爭年代我黨我軍從事革命活動的老解放區,它是我們黨、軍隊和新中國的創始之地、勝利之本和奠基之石。全國共有1389個老區縣,遍布28個省、市和自治區,涉及人口3。7億。由於曆史、自然等各方麵原因,目前老區大多數還屬於貧困或欠發達地區。沒有老區的小康和現代化,我國的全麵小康和現代化目標不可能實現。重視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讓老區人民盡快富裕起來,既是我們黨和國家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也是堅持“五個統籌”和科學發展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老區的革命曆史文化遺產得天獨厚。發展紅色旅遊,是拉動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是促進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助推器,也是加快老區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步伐的新途徑。發展紅色旅遊,能夠加快老區的交通基礎和城市硬件建設,打破老區封閉滯後的現狀,提升老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老區招商引資和對外開放。發展紅色旅遊,可以把老區的紅色曆史文化優勢早日轉化為後發經濟優勢,形成老區的特色優勢產業,培育老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精神文化財富向物質經濟財富的轉化,增加老區財政收入。發展紅色旅遊,可以開闊老區幹群視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促進老區生態環境建設,帶動老區相關產業發展,擴大老區就業機會。2004年,全國20個紅色旅遊景區接待旅遊者近3000萬人,旅遊總收入202。6億元。更令人可喜的是,2005年僅延安就接待中外遊客500多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0億元。紅色旅遊魅力無窮,勢頭強勁,對於革命老區確實具有“一招妙而全盤活,一業旺而百業興”的重要作用。是一項無汙染、可持續、效益好的旅遊扶貧工程;也是一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並舉,推動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產業富民工程;更是一項讓旅遊者受教育“富腦袋”,使老區人得實惠“鼓口袋”的民心德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