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素質。醫學生應該具備符合現行社會政治文化要求的政治素質,其核心內容是堅定的政治理想信念。醫學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單純是為學生將來從事醫務工作做準備,它首要的起點是將學生培養成能夠自覺承擔各種社會責任的公民。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醫學生應該自覺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思想和理論武器,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堅持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2.道德素質。醫學生所應具備的道德素質,既應包括對人類社會現行的一般道德規範的認同和遵守的素養,更應包括醫療行業所需要的職業道德素養。醫學生應該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實踐中培養正確的道德認知、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樹立社會主義道德價值觀、社會公德觀、高度的社會曆史責任感;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高尚醫德;樹立為人類的健康事業而勇登醫學科學高峰的執著奉獻精神。
3.法律素質。在法製化的現代社會中,培養醫學生的法律素質是我國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是醫學生健康成長的要求,也是醫療服務行業的職業要求。當今,法律已經成為協調醫患關係的主要準則。醫學生應通過學習法學的基本知識,掌握社會主義法學的精神實質,具備一定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觀念,運用法學知識去尊重、維護自身和病人的合法權益,解決醫療服務工作中實際問題。
4.社交素質。醫學生應具備一定的社交知識和人際吸引力、人際溝通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等社交素質。醫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直接影響醫療活動的質量。1988年,世界醫學教育大會發表的“愛丁堡宣言”中指出:每一位患者希望醫學教育培養出來的醫生成為“耐心的傾聽者、仔細的觀察者、敏銳的交談者和有效的臨床醫師”。因此,未來的醫生——醫學生應具備與人溝通、待人接物上的良好素質。
5.心理素質。醫學生應具備的心理素質,包括健全的認知能力、適度的情感反應、堅強的意誌品質、和諧的個性結構、良好的人際關係。大學階段是心理品質形成、心理能力發展和心理傾向定位的關鍵時期,是醫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黃金時期。良好的精神心理狀態是醫學生學習、生活及社會交往的基礎,也是醫學生在未來工作中承擔醫療行業的風險,經受失敗的考驗,與痛苦和疾病做鬥爭的必要準備。
6.文化素質。醫學生的文化素質,包括對人類文化的態度、情感、文化價值取向、文化修養等。一方麵應表現為對人類優秀文化的欣賞能力和感悟的能力,以及麵對人類文化“多元化”的現代趨勢所需要的文化寬容、文化理解和文化交流溝通的能力。另一方麵,則表現為一定的語言文法素養和寫作技巧。必要的文字能力和寫作能力是醫學生從事正常社會交往和工作、書寫醫用文、表達信息的必然要求。
三、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途徑
將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內化為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必須通過特定的渠道。
1.強化課堂教學環節的教育。課堂教學是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傳統渠道。首先,人文學科是集中體現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係,它關注的是人類的價值和精神表現。醫學院校已經開設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如政治理論課、大學生修養、法律基礎、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等)是醫學生接受人文知識的主要渠道。其次,應發揮專業課程教學的人文素質培養功能。在醫學專業課程中蘊藏著大量的人文科學內涵,這些人文精神、人文情懷能夠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同時,我們還應該鼓勵學生讀醫學史,因為醫學知識的人文起源、各學科思想的演化曆史蘊涵著豐富的精神價值和人文遺產,傳統的醫學典籍有著人文教育的現代輻射功能。再次,有條件的醫學院校還可以開設文化、曆史、哲學、藝術、宗教、社會學等人文類選修課,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質。
2.營造醫學院校人文氛圍。醫學院校的人文環境往往是薄弱的地方,為了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應該努力營造人文氛圍。使其成為傳承文化、研究學問、培養人才的陣地,校園文化氛圍以獨特的人文魅力浸潤著莘莘學子。校風、學風、校史、校訓等校園精神,以及校園景觀、圖書館、教學大樓、實驗大樓等共同構成了大學校園的人文環境,均能給學生以無聲的人文熏陶。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學術講座、社團活動、讀書活動等,既豐富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又教給學生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其中人文社會知識類的講座、讀書活動在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麵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