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郎鹹平旋風”到“劉國光旋風”看兩種改革觀之爭(2 / 3)

(二)國有企業效率不如私有企業。張維迎認為,“相當多的國有企業競爭不過私營和鄉鎮企業,也競爭不過外資企業”,“90年代之後,好多地方的國有企業從地方財政的支柱變成了地方財政的包袱,它不賺錢,它虧損,你們仍得養活它。如果銀行不給它們輸血,不給它貸款維持生存,它就很難生存下去。在這種情況下各地就出現了出賣國有企業的情況”。指出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國有企業資產所有者虛置,推論很簡單,因為“所有者虛置”的國企資產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財產,就不會有人關心這些財產的使用效率,使用國有資產的國有企業就必定效率低下,要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率,就要消滅國有企業,讓它變成民營企業,這樣效率就提高了。

國有企業的效率真的不如私有企業。我認為如果從個人關心自己財產的使用效率方麵來看,小私有效率最高。可惜生產已經發展到了高度社會化的大生產,大型私有企業未必是所有者經營企業,經過經理革命,所有權與經營權已經分離。經營大型私有企業的經理由於不是企業所有者,從所有權上說未必關心資產的使用效率。私有製企業可以聘請職業經理人經營企業,且效率高,公有製企業也可以采取聘用職業經理人經營國有企業,也可以提高效率。事實上,民企也有效率高的,國企也有效率高的,郎鹹平教授認為:國企與民營企業相比,效率並不低,甚至更高。林毅夫認為要改革國有企業的核心是要剝離國有企業政策性負擔,他把政策性負擔分為戰略性負擔和社會性負擔。“盡管國企剝離了政策性負擔也不一定能經營好,就像沒有政策性負擔的私營企業也不一定能經營好一樣,但如果國企改革不把政策性負擔剝離掉,任何改革都是無效”。私有化不是國企改革的方向。

(三)把國企資產流失說成國企改革的成本支付,應把國企賣給管理層。既然國企資產流失是改革的成本,要出售,憑什麼賣給管理層,不能賣給廣大職工。這種觀點完全是一種替私有化辯護的理論。

(四)要善待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張維迎說:“為什麼?因為他們有責任心。如果是在私營企業中當經理人,你搞不好就完蛋了,但是好多國有企業你搞不好也不完蛋。那你為什麼要搞好國有企業?所以這些人是非常令人尊重的。”要善待他們。我們該怎樣善待他們?我們是因為他們把國有企業搞好了,就把企業白送給他們。這猶如保姆把主人的家裏整理得非常好,主人就把家裏的所有東西送給保姆一樣。我們為了獎勵保姆,可以給保姆多付工資,決不可以把整個家庭財產全部送給保姆。我們可提高國企經營管理人報酬,這就是善待。說到“善待”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下崗工人、農民工為社會作出貢獻沒有?我們應該不應該善待他們?我們要善待一切人,要優待那些為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人,不能把公有財產送給企業管理者才算善待他們,否則,會出現“領導者資本主義”或叫“權貴資本主義”。值得我們警惕的是,在討論國企改革時,總有些人把所有製說成是“無關緊要”,“隻是手段”。實際上所有製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否則,我們為什麼要進行革命建立財產公有製呢?難道我們錯了嗎?這些人為什麼一方麵說所有製無關緊要,另一方麵又要極力把公有製恢複為私有製呢?為什麼蘇東劇變之後都要把公有製度變成私有製度,因為他們深知公有製是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基礎。

二、“劉國光旋風”的實質是兩種改革觀之爭

劉國光2005年8月23日在《高校理論戰線》發表了《對經濟學教學與研究中一些問題的看法》一文,指出當前經濟學教學與研究中西方經濟學的影響在上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指導地位被削弱和邊緣化,並分析造成當前西方經濟學影響上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指導地位下降的原因,明確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指導、主流,西方經濟學是參考、借鑒,明確指出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指導,那種中國改革和發展是西方理論為指導的說法會誤導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可以說此文切中時弊、振聾發聵、旨關國家、意義深遠。文章發表後,立刻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學者的歡迎,同時也受到了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學者的非議,直到現在可以說爭論未已。

所謂主流經濟學家是如何對劉國光《看法》一文進行非議的?

(一)借反思改革來否定改革。皇甫平認為:“中國又走到了一個曆史性拐點。在建設全麵小康社會進程中,我們麵臨著國內矛盾凸現期與國外摩擦多發期的交織,社會出現一股新的否定改革,反對改革的思潮。”“十六屆五中全會召開前夕,一些社會人士聯名向中央上了一份新‘萬言書’……這些‘萬言書’一脈相承,都是以反思改革為名否定改革、反對改革”。對此欒保後認為,在一些人那裏,“改革”變成了他們的“專利”,任何人都“碰不得”,不管出了什麼問題,他們一口咬定“改革”,不管什麼樣的“改革”,改革是真還是假,改革就是好!誰要提一點意見,說改革有什麼缺陷或問題,應該加以改進,就給人扣上“左”、“保守”、“落後”,以至於反對改革,把自己當成了改革的最高裁判官。

鄧小平1985年3月28日接見日本自民黨副總裁二階堂進時就說:“我們的改革是堅定不移的,不會動搖的,一直要幹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步就要總結經驗。因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實利益問題,每一步都會影響成億的人……這中間一定會犯錯誤,還會出問題。關鍵是要善於總結經驗,哪一步走的不妥當,就趕快改。”鄧小平同誌的話有這樣幾層含義:一是改革要堅定不移;二是要善於總結經驗;三是改革涉及人民切身利益,不及時總結經驗,就會損害人民的利益。反思改革,就是總結經驗,以便更好的改革,怎麼能說是反對改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