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刻意蘊(3 / 3)

胡錦濤不僅提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任務,還指明了在當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和方向。他說:“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根據新的實踐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作出符合我國社會發展進步要求和人民群眾實踐需要的新的理論概括,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加鮮明的實踐特色;要紮根於中國的土壤,把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之中,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加鮮明的民族特色;要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敏銳把握時代特征,準確反映時代要求,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加鮮明的時代特色,從而更好地為新的曆史條件下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提供科學理論指導。”這裏指出的“三個更加”和“三個特色”,正是當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途徑和著力追求的目標方向。

首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加強實踐性,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加鮮明的實踐特色。馬克思主義認為,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理論必須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檢驗,由實踐來修正,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不竭動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在實踐中不斷把馬克思主義推向前進的過程。因此,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反對教條主義,不斷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經驗升華為科學理論,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產生新的理論,為新的實踐提供有力的理論指導,使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加鮮明的實踐特征,就成為我們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任務。

其次,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注重民族性,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加鮮明的民族特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實質是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國家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既是馬克思主義走向全世界的世界化、普遍化的過程,也是它具有各民族風貌、風格、氣派、作風的民族化過程。離開“普遍化”談馬克思主義是錯誤的,同樣離開“民族化”來談馬克思主義,也是非科學的,有害的。因此,毛澤東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指出: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這種形式不是“洋八股”,亦非教條主義,而是具有“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民族形式”。胡錦濤關於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紮根於中國的土壤”,“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之中,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加鮮明的民族特色”的論述,正是對毛澤東這一思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為在新時期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明了途徑和方向。

最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把握時代性,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加鮮明的時代特色。胡錦濤總書記在總結曆史經驗時指出:“歸納起來,就是要實事求是,緊密結合時代特征和我國國情,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說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要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反映中國國情,體現民族特色,也要把握時代特征,體現時代特色,在實踐基礎上把二者統一起來。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所以,胡錦濤不僅強調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加鮮明的實踐特色和民族特色,而且同時強調其時代特色。這“三個特色”辯證統一,缺一不可。

(惠曉峰,韓琳 原載於《學術論壇》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