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的科技本質觀及其時代價值(2 / 3)

第三,社會科學也是科學,也是一種客觀知識體係。鄧小平說:“科學當然包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固然重要,要搞好,社會科學也很重要。”這就明確肯定了社會科學的科學屬性。社會科學即然為科學的一個部分,當然具有科學的一般屬性,即科學性。“社會科學不是科學”,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說法。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江澤民曾說:“自然科學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科學。社會科學是人類認識和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科學。”這一論斷不僅闡明了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各自在研究對象和功能方麵的特殊性,同時也肯定了社會科學的科學性。有人認為,社會科學不具備自然科學的可驗證性、可重複性、複製性,因此不具有科學性。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曆史唯物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這一規律在人類社會已往的實踐中反複得到並將繼續得到證明。

第四,現代技術也是一種客觀的知識或知識體係。鄧小平指出:“現代科學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辟道路,決定它的發展方向。許多新的生產工具,新的工藝,首先在科學實驗室裏被創造出來。”這一論述深刻揭示與闡明了現代科學和現代技術發展的內在關係,深刻揭示了現代技術的源泉、發展道路與實質。現代科學是現代技術的基礎與源泉,現代技術是現代科學的轉化形態。作為科學本質規定的客觀知識,不會因科學形態的變化——現代技術的產生而喪失,而是作為現代技術的生成基因存在於現代科學的轉化體——現代技術之中。現代技術與現代科學具有共同的屬性——客觀知識(體係)。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鄧小平說“技術問題是科學”。聯合國製定的《國際技術轉讓行為守則》將“技術轉讓”定義為:“技術轉讓是關於製造產品、應用生產方法或提供服務所需要的係統知識的轉讓,但不包括貨物的單純買賣或租賃。”這裏也是將技術在本質上理解為“係統知識”,即“客觀的知識體係”。這一界定抓住了技術的本質屬性,提示我們應當把技術的本質和技術的表現形態區分開來。“首先在實驗室裏被創造出來的新的生產工具、新的工藝”等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感官能夠直接感知的物質形態,不是技術的本質、技術本身,而隻是它的載體和存在方式、表現形式。

第五,技術(特別是現代技術)和科學是存在顯著差別的。科學和技術都是人類的勞動成果或結果,在本質上都是客觀的知識(或其體係)。那麼作為技術的知識和作為科學的知識是否就沒有區別呢?對此問題,鄧小平也有所論述。他說:“近三十年來,現代科學技術不隻是在個別的科學理論上、個別的生產技術上獲得了發展。”“現代科學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辟道路,決定它的發展方向。”“理論研究一旦獲得重大突破,遲早會給生產和技術帶來巨大的進步。”這些論述表明:“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科學理論”和“生產技術”兩個不同的方麵。“現代科學”即“科學理論”,是理論研究上獲得的“重大突破”,是一種理論形態的知識,本身並不是“生產技術”,而是一種還無法直接應用的潛在的生產力(要素)。“生產技術”表現為“人們使用的生產工具,掌握的科學知識、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等,是一種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些現實的生產力要素表現出來的知識,是已經能夠在生產中應用的實踐性的知識。鄧小平看到了“現代科學”與現代技術即“生產技術”的內在聯係,同時也沒有將二者等同,看做同一的東西。有學者指出:“如果技術真的僅僅是一種知識,那它和科學的界限不就完全消滅了嗎?”在鄧小平看來,這種擔心顯然是不必要的。

第六,自然科學和技術沒有階級性,不屬意識形態的範疇,社會科學也並非都有階級性的。1978年,在會見外國客人時,針對“四人幫”把利用外國先進科學技術汙蔑為“洋奴哲學”的謬論,鄧小平明確指出:“科學技術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資本家拿來為資本主義服務,社會主義國家拿來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就明確肯定了自然科學和技術是沒有階級性的。1980年8月,在接受意大利記者的采訪時,他強調指出:“要弄清什麼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要比封建主義優越。有些東西並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的。比如說,技術問題是科學,生產管理是科學,對任何國家都是有用的。……這些東西本身並沒有階級性。”還說:“其實,許多經營形式,都屬於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手段、方法,既可為資本主義所用,也可為社會主義所用,誰用得好,就為誰服務。”這就從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的視角,肯定生產管理科學(屬於社會科學)也是沒有階級性的,從而否定了一切社會科學都有階級性的觀點。

綜上所述,鄧小平關於“科學技術”的本質屬性的基本觀點概括起來就是:科學技術是人類勞動的成果,是一種客觀的知識體係;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科學)是一種理論性的知識體係,技術是一種實踐性、應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知識體係;自然科學技術和部分社會科學是沒有階級性的。

三、鄧小平科技本質觀重大的科學價值和指導意義

前文說過,鄧小平同誌在新時期對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地位與作用、發展方向、基本任務、戰略重點、體製改革、對外開放、人才培養等進行了全麵、科學的論述。正如江澤民同誌所說,這些論述“形成了我國新時期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鄧小平同誌關於我國新時期科技工作的一係列思想,都是基於他對“科學技術”本質屬性的深刻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這一體係內在邏輯上的一致性充分證明,鄧小平的“科技”本質觀是完全正確的。這一思想對我們認識、辨別某些似是而非的觀點,自覺堅持和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和政策,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