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創價活動中的必然性代價與人為性代價
當然,相對於人的創價活動而言的代價付出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但我們總體上又把它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與創價活動有內在必然聯係的“必然性代價”;另一類是在創價活動中由人為因素造成的人為代價。在這裏,我們著重分析和揭示必然性代價與人為性代價產生的根源,其目的是為了能夠有效地控製創價活動中的代價付出,以實現創價活動的最大化。
必然性代價植根於人的創價活動過程之中,其產生有著內在的客觀根據。人類曆史發展的實踐已證明,人類的創價活動總是與代價付出相伴相隨的。人類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是一種曆史進步,但這種進步是以原始平等的喪失和純樸道德的失落以及私有製的出現為代價。對此,盧梭指出:“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看到奴役和貧困伴隨著農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長。”資本主義取代封建社會是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一個重大的進步,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使人從人的依賴關係中解放出來。但是,資本主義在實現社會進步的同時,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為此,馬克思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麵。……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製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和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隻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近代工業文明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實現了物質財富的巨大增長,但由此引發的“全球性問題”則是人類為此付出的沉重代價。韋政通在論及現代化的矛盾運動時指出:“現代化是人類以混亂及痛苦為代價來換取新機會及新希望的過程,此過程同時具有創造性與毀滅性。”對此,美國學者艾愷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他認為:“現代化是一個古典意義的悲劇,它帶來的每一個利益都要求人類付出對他們仍有價值的其他東西作為代價。”可見,人類的創價活動是以付出代價的方式為自己開辟道路的,代價的產生具有客觀必然性,其客觀必然性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從目標方麵來看。從應然角度來看,人們在創價活動中無疑應當追求全麵發展的目標;但是從實然角度看,人類的任何創價活動總是在特定曆史條件下進行著的活動,因而其必然要受到特定的實踐活動的製約。誠如馬克思所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從而決定了人們在特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實際上隻能追求其中一種主導的發展目標,而不能使所有目標整齊劃一地得到實現。這就造成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甚至出現“馬太”效應,代價便由此產生。例如我國目前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固然要以人的全麵發展為最高目標,但是由於我國目前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決人的全麵發展的社會物質條件十分有限,所以當前隻能把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生產力的發展作為發展的主導目標。“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也正是考慮到全國各地主客觀條件不同,不可能同步發展而製定的。
第二,從手段方麵來分析。從應然角度講,人們在自己的創價活動中應當選擇或采取綜合的、理想的手段;但是從現實角度看,由於曆史和現實條件的限製,卻隻能選擇其中一種或幾種主要的手段,而很難使其他手段得到利用。既然選擇某種手段要放棄其他手段,這就意味著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同時這也容易使人們把某一手段當做目的來看待,目前,現代化國家普遍存在著的拜金主義就與此相關。
第三,從主體方麵來看。發展的承擔者和實現者是人,人可以表現為個人、群體和人類三種形式,在這三者之間存在不同的利益和矛盾,人的活動總是在一定利益驅使下所進行著的活動。對此馬克思認為“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這說明人是具有利益矛盾的主體,由於人所處的社會曆史條件不同,因而人的需要和利益也就各不相同。盡管人類存在著共同利益,但共同利益的存在並沒有消除個體利益和集體利益間的矛盾和衝突。馬克思指出:“隻要人還處在自發地形成的社會中,隻要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還有分裂,隻要分工還不是出於自願,而是自發的,那麼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與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驅使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因此,在這種社會曆史條件下,一方麵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不可能完全做到受人的自覺控製和合理調節;另一方麵,各個社會主體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也有增無減,難以協調。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到目前為止,人們之間的利益矛盾還普遍存在。其具體表現為:一是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矛盾,這種矛盾往往使社會發展以犧牲個人的、甚至是整個階級的利益為代價為自己開辟道路。二是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矛盾,人類常常由於思想的狹隘和行為的短視而犧牲長遠利益,從而為未來的社會發展埋下許多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