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吸引人才是對主體生產力的選擇。馬克思在分析生產力時,也像分析實踐活動一樣,是以“主體和客體”這雙重角度進行分析的,也就是把“生產力一般”區分為“主體生產力”和“客體生產力”。主體生產力,即勞動者的勞動能力,也就是人的勞動生產力。人才是先進主體生產力的表征。客體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中的物質因素,是勞動過程的客觀條件方麵,表現為勞動資料的生產能力。客體生產力包括勞動工具、一般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先輩留下的生產力不是抽象的,而是現實的、具體的,它的一個顯著特點就在於這種生產力不是整齊劃一的,而總是呈現著不同發展層次和狀況,如在國民黨留給我們一個落後生產力的爛攤子中,東、中、西部的生產力情況又是有很大差別的,正是先人生產力的這種不同狀況,使後人在發展生產力中有了對既得生產力進行選擇地可能性。就以主體生產力的選擇來看,西部落後地區的人們絕不會困守著祖宗留下的匱乏的人才資源亦步亦趨地發展,總是要從東部等發達地區吸引人才,加速自己的發展。這種行為就是對主體生產力的一種選擇。
(3)移民搬遷是對客體生產力的選擇。如前所述,先輩留下的生產力有其不同狀況。處於落後客體生產力條件下的人們,並不總是困守著祖宗留下的惡劣的生存環境,而常常是在更大範圍內選擇更適合於自己發展的空間來生活,這種選擇的基本形式就是移民搬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的移民式扶貧的實踐表明,移民搬遷是人們能動地選擇客體生產力,盡快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4)繼承和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管理方式是對生產力要素的選擇。生產力有著複雜的結構要素,生產設備和管理方式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在前代留下的生產力中,既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管理方式,也會有落後的生產設備和管理方式,人們總是繼承先進的而揚棄落後的,並為求得更快的發展,還要在更大範圍內選擇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管理方式加以引進,從而形成了人類特有的對生產力要素的選擇。
(5)學習先進科學技術是對“第一生產力”的選擇。在現代,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對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有著巨大推動作用。但是,祖先留下來的科學技術並不會自然而然地變成現實生產力,而是要通過我們有選擇地學習和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實現。西部向東部學習,中國向外國學習先進科學技術,並由此作為我們發展的出發點,這種“東為西用”、“洋為中用”的移花接木式的生產力發展,是對“第一生產力”的一種選擇。
(6)優勝劣汰是對先進生產力的選擇。現實的社會生產力,是由先進的、一般的和落後的生產力所組成。有人著文說,目前我國生產力就總體來看,東部是先進的生產力,中部是一般的或中性的生產力,西部是落後的生產力。後人要在同時存在著先進的、一般的和落後的生產力的前提下發展,就必須運用優勝劣汰的原則,發展先進生產力,保持一般生產力,淘汰落後生產力。隻有對既得生產力作這樣的選擇處理,才能快速發展。這種選擇,實質是對先進生產力的選擇。
最後,從對生產力發展的意義來看,選擇是實現生產力跨越發展的基本形式。長期以來,在一些人的觀念中已經形成了某種固定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的突出特點是認為生產力隻能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逐漸地積累發展,而不承認生產力有跨越發展,這是片麵的。其實,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就提出了生產力的兩種發展形式:一種是人們所說的其發展是自然曆史過程的形式,一種是跨越發展的形式。第一種形式的基本特征是在繼承前人生產力基礎上的逐漸積累發展,因而生產力發展極為緩慢,其症結是人們在前人留下的既得生產力麵前缺乏能動的選擇性,缺乏發展生產力的開放性。第二種表現為一定民族、國家對其既得生產力的能動選擇性和生產力發展的開放性,因此它較第一種有極大的優越性,其突出表現是生產力的發展“異常迅速”。這可從前麵所述生產力的六種選擇方式及其對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作用中得到說明。選擇,是實現生產力跨越發展的基本形式。所以說,承認生產力也可以選擇的論點,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於加速我國現實生產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韓琳 原載《改革與戰略》200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