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第一良相——蕭何(3)(2 / 3)

後來,劉邦登基為皇帝,韓信被改封為楚王。劉邦封自己的長子劉肥為齊王,同時任命曹參為齊相國。當時,齊國是最大的諸侯王國,而且在當時的政治理念中,齊地被視為除關中之外最重要的地域,朝廷總是選擇最為親近的人出任齊地官員。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曹參受命治齊,足以說明劉邦對他依為幹城。在平定陳〖〗、英布叛亂時,曹參以齊相國的身份,兩次率軍平叛,為了穩定漢初政局作出了貢獻。

漢朝是在多年兵劫的廢墟中立國的。麵對滿目瘡痍、百廢待舉的局麵,應該如何治理好國家?最高統治集團起初並無成算在胸。恰恰是擔任齊相的曹參,最早對治國之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曹參做齊相時,齊國是有七十座城邑的大國。齊王劉肥年輕,並無多少治國的才幹,曹參實操國政。他把齊國的長老、諸儒幾百人召集在一起,請教如何才能安定百姓的辦法。僅從這一舉動而言,曹參的政治見識就高出於漢初群臣之上。然而與會者眾說紛紜,使人不知所從。稍後,曹參聽說膠西一帶有一位蓋公,精研黃老學說,於是派人致送豐厚的禮物請他。在與蓋公相見時,曹參虛心求教,蓋公談論的治國之道卻非常簡潔,“貴清靜而民自定”。即實踐黃老學派“無為而治”的政治理論和治國之術,統治者給民眾以休養生息的基本條件,社會自然就會安定。曹參認定蓋公所論的統治方法,最適合於當時的社會需要,於是自覺地將它運用到治理齊國的實踐之中。曹參為齊丞相九年,齊國安定和睦,被人們盛讚為賢相。

蕭何去世的消息傳來,曹參告訴隨從收拾行裝,並說:“我將要到朝廷擔任相國。”自有一番“舍我其誰”的自信和氣概。沒過多久,朝廷使者果然來宣召他入朝。

按照官場常規,新任官員為了博取聲譽,總要在上任之初,就推行若幹不同於前任的措施,此所謂“除舊布新”,俗稱“新官上任三把火”。然而,曹參在眾望所歸,接替蕭何為相國之後,他卻沒有任何的驚人之舉,凡事都不加改變,一切遵從蕭何所確定的規章製度辦事。相國易人,舊政未改,前後相接,渾然一體。曹參似乎無異於在朝政中,打上任何個人的標記。

留意觀察曹參新政,可以發現兩個特點:

其一,曹參選用官吏,不以能幹為標準,而專用“厚重長者”。

曹參從有實際工作經驗的郡國官吏中,選擇了部分不善文辭、謹慎敦厚的長者,任命為丞相的屬吏。此類樸實的官吏得到相國的賞識而出任要職,對於養成務實質直的吏風,是可以有所補益的。而對於官吏中舞文弄墨、苛刻周納,急欲追求名望聲譽的,一經發現,曹參就將他們斥退。因為這些追名逐利的官員,也許不乏能幹之輩,但他們的吏風卻不適應“無為而治”政策的需要,故曹參對他們斷然加以貶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