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開拓者(1 / 3)

第一章開拓者

陳依式——博武——創業維艱守成亦不易

綦江縣東北方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二三十裏長,像橫躺著的一頭超級肥豬,人們叫它橫山。腹部向東,較平緩,多良田,“橫山米”聞名全縣。西側為背部,甚為陡峭。著名的“望十坡”,從山腳爬到山上寨門,足有十層坡,你以為爬完了吧,慢著,進了寨門還有幾重坡才能到達山頂哩!

濛埡崖上坐落在望十坡腳,背靠橫山,起伏的嶺崗從南北兩麵包抄,中間這幾平方公裏的小平壩,靠細水長流的山溪滋潤,成了旱澇保收的米糧川。

源自偏崖子的山溪流量較大,再接納貓洞溝青岡林幾處小溪,形成“大河溝”,流到平壩西邊的“洞崖口”,直落百餘米,流入“崖底下”又一小平壩。這遠近聞名的洞崖口瀑布,發出“訇訇——潺潺、潺潺——訇訇”的聲響,像擂鼓,像撥弦,像交響樂,長年不斷。飛濺的水花和深潭升起的水沫飄浮在崖口上空,從西麵大路沿皂桷嘴埡口進村的人,常感到雲霧蒙蒙,加之林木蔥蘢,嵐煙繚繞,看不清埡內平壩的真麵目,“濛埡崖上”的稱號就這樣逐漸形成。

康熙中葉。有一天,濛埡壩子來了一個壯年漢子,高高的個子,藍布長袍,腰間紮一根玄色絲帕,兩目炯炯有神。他從洞崖口進村,沿著大河溝往上漫步,走到貓洞溝合流處,在河邊一礅大石上坐下來,慢慢裹上一杆煙,摸出打火石點燃,深深地吧一口,吐出一圈青煙,散開,散開……他甚為愜意,抿嘴笑了。

歇了一會兒,他掬起一捧清亮河水,喝一口:好涼爽呀!這溪河是寶啊!他站起身,沿著山腳小路朝南緩步前行。平壩四周有不少人家,有瓦房,也有草房,田間有人勞作,水田裏鵝鴨成群。一條黑狗汪汪汪奔來,這漢子嘴一噓,招招手,黑狗就搖著尾巴走開了。

好地方呀!名不虛傳,洞天福地呀!比喧囂的縣城裏清爽多了。那壯漢古銅色的臉龐洋溢著興奮。他同村民們拉話,這兒站站,那兒坐坐,後來他幹脆送上一兩銀子,在老農李銀山家住了下來。

這漢子是誰呀?他就是家住橋河飛鵝石的陳依式——博武。

不出一個月,由李銀山做中人,陳依式在這裏置下第一份產業:“水地壩”三十畝田土;“老房子”破舊房屋一處。他一邊把水田出租,一邊大興土木,拆掉老房子,在房基上新蓋大府第。李銀山為他張羅奔走,村民積極參與,一座雕梁畫棟的豪宅,兩年工夫就大功告成了。

這時,博老爺可以在濛埡安營紮寨了。他把老家自己名下的不動產全部給三個弟弟,接上妻子和獨子陳侶——煥鬥,正式遷到濛埡定居。臨別時,老母毛老安人流著眼淚,拍著他寬厚的肩膀動情地說:“汝存此心,天必佑汝,子孫世世,永發長房!”

煥鬥是一個年方弱冠的小夥子,比其父個頭更高,更壯實,也很精幹。他到濛埡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帶著新婚妻子劉氏從大朝門外起步,仔細觀賞父親的傑作——濛埡大廈。

大廈係清代民間典型的三重堂結構,坐東向西。從路口正方形石壩起上十五步石階,為第一重。正中為大朝門,門台約兩丈長,五尺寬,八字形,左右各設兩張考究的條凳。進入大門是一過廳,正前一道中門,不常開,平時從左右耳門出入。第一重為一般用房,中間為正方形石壩,左右天井中有花壇。擂穀、磨麵、編織、養蠶等都在這一重,長工雜工也住這裏。

上九步石階,就是第二重。正中為廳房(大廳),大約有200平方米。中間有四根合抱大的木柱,承載橫梁房架;左右為木板壁,又各擁六根巨大木柱。正麵三道門,必要時才打開中門,平時也是從耳門進出。

廳房兩側各有兩個廂房。右側的內廂房比較講究,掛有楹聯字畫,配有客房,使用率高;外廂房有花園,也有兩間客房,門雖設而常關,由於房室充裕,平時難於用上。大廳左側的內廂房簡單平常,重點在外廂房。外廂房兩邊也有客房,平時做書房用。正中靠牆設一張五米長幾案,案前是一張大木榻(又叫平床),中有小茶幾,擱果盤茶具,木榻兩邊設四套檀木靠椅,幾案上陳列著動物根雕,鶴、鷹、猴、鹿,栩栩如生。幾案上方牆上,是巨幅墨龍,吞雲吐霧,若隱若現,正在淩空翻騰。佇立仰望,令人熱血湧流,創業興家之感更加濃烈。步出廂房,股股清香撲鼻而來。在園中排列有序的柱型石礅上盡是各種圖案——或漁、或樵、或耕、或讀——的陶瓷花缽,內植芍藥、牡丹、各種蘭菊;地上還有海棠、金竹,色、香、形態,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