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東治理淮河5
菏澤人民積極引黃淤灌
菏澤地區處黃河下遊,係黃河衝積平原,土地麵積為12萬平方公裏。
其中,黃河灘區100餘平方公裏屬黃河流域,其餘均屬淮河流域。
黃河上自河南省流入東明縣王夾堤,經菏澤市、鄲城縣至部城縣劉仁林,流程180公裏。
曆史上黃河在此區間頻繁決口改道,改道後的黃河或北入渤海、或南侵淮河流入黃海,這裏便成為淮河與黃河的分水嶺,淤積成扇形脊軸。
黃河泛濫造成這一帶坡河縱橫,窪地連綿,排水不暢。加之全年降雨量70%集中在汛期七八月間,遇大雨則坡水彙集,形成內澇或客水局部成澇,雨水不足則發生幹旱。
又由於多年地下水位失控,致使60年代初,大麵積土地出現鹽堿化。
因此,充分利用黃河水利資源,建設具有灌溉和排澇雙重功能的水利網絡,推行淤改及旱澇堿綜合治理是改善菏澤地區農業生產條件,促進其他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的關鍵。
新中國建立以後,菏澤地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地方各級政府領導下,為此做了經久不懈的努力,並已取得舉目共矚的成果。
大規模地引黃灌溉,並有規劃地放淤改土,是這項綜合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麵。
引黃灌溉在菏澤地區有很久的發展史。但在舊中國由於生產力發展緩慢,生產關係落後。
至解放前夕,全區灌溉麵積,包括河灌、井灌,僅發展到10萬餘畝。
新中國建立以後,特別是近20餘年以來,在國家扶持和群眾共同努力下,引黃、引河灌溉得到迅猛發展。
1956年至l957年兩年間,在菏澤縣劉莊、梁山縣試建了3處引黃工程。
1958年,又在東明縣黃寨、菏澤縣劉莊先後建造箱式涵洞引黃灌溉間兩座,引水能力達到280立方米每秒。
同時,建起包括太行堤水庫、浮崗水庫、智樓水庫等龐大的平原水庫群。
按照“多口門、小流量”的指導方針,1959年至1960年,又在梁山縣陳核建造箱式涵洞兩座。
作為配套工程,建造起南北幹渠兩條,使灌溉範圍包括菏澤、定陶、成武、巨野、鄲城、梁山以及濟寧地區的嘉祥、濟寧等9個縣市,設計灌溉麵積達到2000萬畝。
但是,由於設計缺乏統籌考慮,配套工程建設滯後,又加上土地不平整,工程實施後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兩大幹渠又使自然水排係統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壞,致使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大麵積土地鹽堿化,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1962年3月,國務院在範縣召開冀、魯、豫引黃灌溉工作會議,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