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指出: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和我國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在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幫助下誕生的。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和共產國際的關係,是中國革命和共產國際關係的開始階段。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有一個過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工人階級的發展壯大,五四愛國運動及五四運動後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出現,為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黨的二大確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從而為全國人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1917年,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爆發了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推翻了地主資產階級的政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從而開創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十月革命的勝利,大大地促進了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給一切被壓迫民族指出了解放的道路,使中國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鼓舞著爭取民族解放勝利的信心。
1917年11月10日,即十月革命勝利後第三天,孫中山指導下的上海《民國日報》以《突如其來之俄國大政變》的醒目標題,報道了“臨時政府已被推翻,美克齊美爾(M axim alist)黨占據都城”的消息。1918年夏,孫中山致函蘇維埃政府和列寧說:“中國革命黨對於貴國革命黨員之艱苦卓絕的奮鬥,表示極大的敬意,而且更希望中俄兩國革命黨團結一致,共同奮鬥”。當時,蘇俄正遭到帝國主義武裝幹涉,列寧收到信後,非常激動,稱孫中山的信為“東方的曙光”。
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熱情地歌頌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李大釗在1918年至1919年初,先後發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他寫道,俄國勞農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存在本質區別,指出帝國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毛澤東、周恩來、瞿秋白、蔡和森等,也都明確地指出隻有走十月革命道路、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救中國。
@@@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黨的建立準備了思想理論基礎
早在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就開始傳入中國。尤其是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進到了一個新階段。李大釗1918年11月出版的《新青年》第5卷第5號上發表了《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和《庶民的勝利》兩文,他熱烈歡呼:“1917年的俄國革命,是20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5月,李大釗輪值主編《新青年》時,編輯出版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李大釗在這一專號裏,通過自己撰寫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並介紹了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等著作的若幹重要片斷,同時,《晨報》副刊也開辟了《馬克思研究》專欄,刊載馬列著作譯文。陳獨秀於1920年前後,也撰寫了許多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團結了一批進步青年翻譯、研究馬列著作。在李大釗、陳獨秀的推動下,許多青年知識分子也積極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二、中國工人階級的發展壯大,為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基礎
中國工人階級伴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與中國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而成長壯大起來。至1919年已經發展到大約200萬人。中國無產階級從誕生以來,就不斷地進行著反抗壓迫、剝削的鬥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中國近代工業的迅速發展,工人階級的隊伍和工人鬥爭的規模日益擴大。五四運動中,各地工人舉行罷工、示威遊行,與帝國主義、封建軍閥進行了英勇鬥爭,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曆史舞台。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奠定了階級基礎。
@@@三、五四運動為黨的建立作了幹部上的準備
有了一批共產主義知識分子,他們積極促進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五四運動前的思想啟蒙運動中,湧現出一批激進民主主義者,這些先進分子在十月革命後,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逐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轉變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由於五四運動充分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巨大作用,因而使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認識到無產階級力量的強大,他們開始到工人群眾中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開始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積極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活動。
1920年初,中國先進分子開始探討建立中國共產黨問題。據有關資料記載,1920年初,李大釗曾與鄧中夏等醞釀過成立中國共產黨的問題。同年1月,李大釗送陳獨秀去天津的路上,和陳獨秀商討了有關建黨問題。1920年2月離開中國前往法國勤工儉學的蔡和森,1920年8、9月間也致函毛澤東,明確提出建黨問題。
※※第二節 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來華,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
@@@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國社會的曆史條件和政治運動孕育著中國共產黨產生的必然性。1943年5月,中共中央關於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決議中指出:共產國際“幫助了被壓迫民族的先進工人組成自己的政黨,成為站在一切解放運動最前頭的人民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1919年五四以後中國工人運動發展的結果,是近代中國曆史發展的結果。“假使本來沒有共產國際,中國共產黨亦必將應運而生,這是曆史必然的定律。”
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鬥爭的曆史證明:中國革命要勝利,中華民族要解放,必須有先進階級的領導,必須掌握革命的理論武器,必須走新的道路。正如毛澤東同誌所指出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道路—這就是結論。”
1920年春,共產國際決定派人到中國來,因為他們獲悉中國發生了五四運動,幾百萬人參加罷課、罷工、罷市的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共產國際決定派人到中國來“訪問領導五四運動的人物”,設法同中國的革命組織建立聯係。共產國際代表團來華加快了中國共產黨的籌建步伐。
@@@二、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來華,中國早期共產主義組織的建立
1919年底和1920年初,蘇聯紅軍打垮了帝國主義在西伯利亞的武裝幹涉和白匪勢力,1920年2月17日,北京政府宣布撤回軍隊,從此,中俄交通打開了。隨著中俄交通的打開,以維經斯基為首的共產國際代表團,於1920年4月來到北京。代表團成員有:維經斯基及其夫人庫茲涅佐娃、馬邁耶夫及其夫人、楊明齋等。
葛利高裏·納烏莫維奇·維經斯基,又名查爾金。中國化名吳廷康,筆名魏琴、衛金。維經斯基1893年4月出生於俄國一個森林工場管理員家庭(一說官僚家庭),1907年讀完四年製學校後,當過排字工人、會計等。1913年移居美國謀生,開始參加政治活動,1915年加入美國社會黨。1918年返回蘇維埃祖國並參加俄國共產黨,被派往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工人蘇維埃工作。他在西伯利亞的鄂木斯克同高爾察克白匪軍作戰中被俘,關進海參崴監獄,流放到薩哈林島(庫頁島),1920年1月獲得自由。他參加了共產國際活動,不久受命來華。從1920年起是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東方書記處負責人,先後擔任過遠東處處長、東方局副局長。維經斯基多次來到中國,在中國期間,出席過中共四大和1924年5月的“上海中央擴大會議”、1926年12月“漢口中央特別會議”等重要會議。目睹和參加了中國革命運動的許多重要事件,如五卅運動、北伐戰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與蔣介石的鬥爭等。在黨的機關刊物《向導》和《新青年》雜誌上發表過許多文章。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維經斯基返回蘇聯。此後,他雖不在共產國際工作了,但繼續關注中國革命,撰寫有關中國問題的理論文章和曆史著作。1953年病逝於莫斯科。
楊明齋,名好德,1882年出生於山東省平度馬戈莊一個農民家庭。1900年開始了他“下崴子(海參崴)”、“闖俄羅斯”的生涯。先在海參崴一家小工廠當工人兼作記賬員,後學會俄語,到西伯利亞做工和半工半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楊明齋積極參加了布爾什維克領導的工人運動。十月革命前後,他加入了布爾什維克黨,並參加了保衛十月革命勝利成果的鬥爭。戰爭結束後,俄共(布)黨組織送他去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接著,黨又派他到海參崴,以華僑聯合會負責人的身份,開展革命工作。楊明齋作為維經斯基的翻譯、向導和助手,回到祖國。中國共產黨建立後,轉為中共黨員。中共一大後出席過共產國際會議,擔任過蘇聯顧問團翻譯,1931年以後病逝於伊爾庫茨克。
@@@三、共產國際代表團幫助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
以維經斯基為首的代表團是一個整體。代表團在中國期間做了大量工作,為建黨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一,聯係“南陳北李”,宣傳十月革命及國際共運情況和經驗。1920年4月,維經斯基一行以籌辦“俄華通訊社”和擔任俄文《生活報》的新聞記者身份來到中國。在北京,維經斯基通過北京大學兩位俄籍教授鮑烈維和伊萬諾夫的介紹,認識了李大釗,李大釗熱情地接待了他,並且邀集北京各方麵的進步人士和他座談,並舉行歡迎會、演講會等以擴大影響。維經斯基和李大釗等討論了中國的建黨問題,根據蘇俄的革命經驗和中國的實際情況,維經斯基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並加入共產國際是中國革命的當務之急,李大釗表示同意他的意見,立即介紹他到上海和陳獨秀會見。維經斯基到達上海後,邀集陳獨秀等商談組建中國共產黨問題。針對當時的情況,維經斯基強調說:“中國現在關於新思潮的運動雖然澎湃,但是,第一太複雜,有無政府主義、工團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和基爾特社會主義,五花八門,沒有統一起來,使思想界成為混亂局勢;第二沒有組織,寫文章說空話的人多,缺乏實際行動,這樣決不能推動中國革命。”會談結果,決定發起成立共產主義組織。在此期間,馬邁耶夫留北京,幫助李大釗進行建黨準備工作,維經斯基和楊明齋常往來於北京和上海之間,聯係“南陳北李”,為黨的建立而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