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部的成立1
●馬敘倫深情地表示:“勝利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複雜而艱巨的任務。我們自然是很愉快地接受這一光榮任務的。”
●馬敘倫接著指出:“這種新教育和舊教育是性質上完全相反的東西,是勢不兩立的。因此,我們對於舊教育不能不作根本的改革。”
●最後,馬敘倫堅定地指出:“我們新教育的前程是無限光輝與遠大的。”
● 教育部的成立共和國故事·教育興國
任命馬敘倫為教育部長
1949年10月19日,在中南海的勤政殿裏,在毛澤東的主持下,召開中央人民政府第三次會議。
這次會議主要討論通過政務院及其所屬各委員會,各部、院、署、行的負責人,同時通過任命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署和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等機構的負責人。
中央人民政府的各組織機構至此全部建立起來。
在這次會上,正式宣布政務院及其所屬各委員會、各部、會、院、署、行的負責人。
毛澤東宣布:政務院下設文化教育委員會,委任郭沫若為主任,馬敘倫、陳伯達、陸定一、沈雁冰為副主任,委員有周揚、丁燮林、錢俊瑞、韋愨、李德全、賀誠、蘇並觀、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楨、胡喬木、胡愈之、徐特立、柳亞子、張東蘇、費孝通、吳晗、劉清揚、潘光旦、李達、符定一、沈誌遠、陳此生、蔣南翔、沈茲九、謝邦定、歐陽予倩、丁玲、田漢、陽翰笙、巴金、錢三強、陳鶴琴、江恒源、李步青、艾思奇、翦伯讚、侯外廬、錢端升、曾昭森、雷潔瓊、沈體蘭,由胡喬木任秘書長,陽翰基、馮乃超為副秘書長。
毛澤東同時宣布:政務院下設教育部,馬敘倫任部長,錢俊瑞、韋愨任副部長。
馬敘倫曾任上海《選報》、《國粹學報》編輯,後以教書為生。1911年赴日本,在東京加入同盟會。1945年底,他在上海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積極投入愛國民主運動。1946年6月,參加上海各界人士舉行的反內戰遊行示威,被推舉為向國民黨政府請願團團長,在南京下關車站被特務打傷。1947年底,到香港籌建民進港九分會,繼續從事反蔣民主運動。
1949年,馬敘倫與李濟深等赴北平,出席政協會議,並當選為政協常務委員。他在教育界和各民主黨派中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早在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的五四時期,馬敘倫在北大就與馬寅初有“二馬”之稱。
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召開新的政協會議的號召,馬敘倫代表中國民主促進會積極響應。特地從香港北上。
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從西柏坡飛抵北平,馬敘倫與在北平的各民主黨派負責人沈鈞儒等一起,到西苑機場歡迎毛澤東。毛澤東與他親切握手。隨後馬敘倫便陪同毛澤東一起閱兵。
4月3日,毛澤東會見馬敘倫、沈鈞儒等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就國共談判情況及今後方針問題,進行交談。
5月中旬,毛澤東特意邀請馬敘倫,就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經濟建設、外交和貿易諸問題,進行交談,並交換意見,其中就談到有關教育事業的建設與發展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