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學(3 / 3)

馬克思生涯後三年和恩格斯從那時起寫的著作,全部受到人類學觀念的影響。據恩格斯說,馬克思曾經設想根據摩爾根的著作和他自己過去積累的民族學知識寫一本獨創的原始社會史著作。而後來恩格斯正是為實現好友的遺願放下手中工作來寫《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一書的。《起源》一書的創作雖在馬克思逝世之後,卻主要以他的筆記為依據。它廣泛繼承和批判地吸取了當時人類學先進成果,並把文明社會以前的資料融入馬克思、恩格斯畢生所建的宏大理論大廈之中,發表後產生巨大的影響。它是第一個以人類學資料為主的馬克思主義著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概括起來,摩爾根和進化人類學派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是對氏族的看法。馬克思根據傳統觀點,認為原始社會的基本組織是家庭,而不是氏族,氏族隻是家庭的再擴大,是家庭的集合體。摩爾根用他氏族是原始社會基本組織的觀點對傳統觀點進行了衝擊,後來馬克思接受並采納了摩爾根的觀點,最後得出結論:“最初不是家庭發展為氏族,相反的,氏族是以血緣為基礎的人類社會的自然形成的原始形式。由於氏族紐帶的解體,各種各樣的家庭形式後來才發展起來。”

其次是對家庭的認識。馬克思在以前的著作如《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把家庭看做是人類曆史上最初的社會細胞,社會結構是它的擴大。50年代末和60年代,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草稿和此書的導言中仍有“家庭和擴大成為氏族的家庭”的提法,甚至在《資本論》第一卷中他仍然持有個體家庭先於氏族的觀點。後來,通過對摩爾根的研究和論述,馬克思主義的奠基者在這個問題上獲得了不小的收益,並糾正了過去的提法,從而科學地揭示了從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家庭、父權製家庭、最後到一夫一妻製家庭的家庭史發展過程。

再次是對階級鬥爭曆史的認識。摩爾根等人類學家關於原始社會生產方式的探討,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史前社會的認識。他們意識到之前認識的曆史尤其是階級以前的曆史的片麵性,為此,恩格斯後來對《共產黨宣言》中“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曆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曆史”又重新進行說明,他在1888年該書英文版上加注說:“確切地說,這裏指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在1847年,社會的史前狀態,全部成文史以前的社會組織,幾乎還完全沒有人知道。”恩格斯在這兒表述了重要的修正意見,說明階級以前的社會的曆史,是在很晚以後,在許多人類學著作尤其是摩爾根的著作發表之後才開始為科學界所了解的。

最後是關於“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提法問題上,摩爾根也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產生了影響。馬克思最初沒有受到人類學家的具體著作的影響,就創造性地提出“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概念,但是這個概念的內涵比較模糊,它既指原始社會的生產方式,又指比較晚出的東方公有製社會國家,所以後來馬克思在閱讀大量人類學著作後放棄了這一提法,用“原始社會”取代了“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提法。

其實,進化人類學派的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遠不止於此。除了上述影響外,馬克思主義奠基人創立的“物質生產——經濟因素”的理論也通過大量的人類學材料和考古學、民族學資料得以證實和檢驗,從而更加鞏固了這種思想的理論基礎,批判了資產階級學者把馬克思主義看做是“經濟唯物主義”和“經濟決定論”的錯誤見解。可以說,人類學思想影響並貫穿馬克思主義理論建構的全過程,尤其是進化人類學理論對後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完善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人類學與人類學的影響是相互的,馬克思主義奠基人對人類學進行深入的研究,留下了許多精彩論著,並在著作中對許多問題提出自己精妙的見解。例如,在體質人類學研究方麵,恩格斯在1896年寫的《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書中,對人的進化發展、人類起源、人類智力和各種器官,包括手與大腦的進化、語言器官的形成和發展等問題作出深刻科學的說明。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開始使用“人類學”這個術語,並精確地指出:“它是從人和人種的形態學過渡到曆史的橋梁。”除了對體質人類學的關心,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對原始社會的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有《論日耳曼人的古代曆史》、《法蘭克時代》、《法蘭克方言》、《馬爾克》等精彩論著。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對宗教史也進行了深入研究,如在《反杜林論》、《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資本論》第一卷等著作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應用了人類學的素材和理論,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奠基人還關心民族問題,著有《愛爾蘭史》、《〈愛爾蘭史〉的片斷》、《英國和愛爾蘭曆史手稿》、《關於愛爾蘭問題的報告提綱》、《論波蘭》、《論波蘭問題》、《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俄國的對華貿易》、《波斯和中國》、《鴉片貿易史》、《對華貿易》、《俄國在遠東的成功》、《印度曆史大事記》、《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等傑作。這些著作豐富了人類學的研究資料,並對當時許多人類學問題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精妙的回答。

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人類學理論發展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它將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應用於對人類學的研究上。以往的人類學,無論是體質人類學還是文化人類學,都是以人類某一方麵的特征為研究對象,彼此的相關性不強;作為一門具體科學,它們往往又忽視了理論的分析而偏重感性的綜合,因而帶有自己特定的局限性。馬克思研究人類學的一個重要方法論啟示,就是他在研究人類學時總是從唯物史觀的哲學高度對人類進行整體思考。因為“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對人類整體的思考遠比對人的某一部分、某一特征的思考更為深刻,這種深度的思考既不能從對人類社會的某一現象的單獨理解而達到,也不能從各種現象的簡單相加而成。因此,馬克思主義對人類學的研究從方法論上克服了以往人類學研究的局限性,真正體現了人類學是“關於人的全麵的學問”。另外,馬克思主義奠基人積極地介入當時的人類學研究,並對一些重要理論問題作出及時的分析和評價,批判地繼承了它們的有益成果,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人類學,並且得到他們的擁護者和學生的進一步研究、探討,從而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人類學派無論是在人數、理論流派和著作上都令人驚歎,後來的新進化論人類學、英法馬克思主義結構人類學和蘇聯、中國民族學,考古學都以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為源頭,他們的著作和思想促進人類學理論的不斷充實和完善,為這門學科的發展提供了積極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