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開創科學新局麵9
發展衛星與火箭技術
1970年4月24日,陽春天氣,溫暖而又美麗的一天。就在這一天,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上了太空。
“東方紅1號”在太空晝夜不停地向全球播放《東方紅》樂曲和遙測信號,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已進入宇宙空間。
在建議我們中國也要搞人造衛星的人中,最積極的是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
張勁夫把科學家的意見反映到了武昌會議上,中央書記處開會研究,同意科學院搞人造地球衛星。為了盡快讓中國的人造衛星上天,中共中央撥出了兩個億,專門供科學院來研究人造地球衛星。
當時中國科學院為了搞人造衛星,專門成立了581組,還分別以力學所、自動化所、地球物理所為基礎成立了3個設計院。
當時打算發射一顆科學試驗衛星,設想“苦戰3年,實現上天”。
鄧小平、陳雲對張勁夫說:“衛星還要搞,但是要推後一點,因為國家經濟困難。”因此中國科學院采取了積極的調整方針,著重打基礎、練兵。
為此,除研究試製運載火箭及各種高空氣象探測儀器、地麵接收係統外,還在安徽廣德縣的無人山穀中建立了探空火箭試驗場。
1960年7月和9月,在試驗場作過若幹批次火箭發射試驗,裴麗生曾親赴現場視察。
1961年6月3日,星際航行第一次座談會由錢學森作了題為《今天蘇聯及美國星際航行中的火箭動力及其展望》的中心發言。第二次由趙九章講了《衛星的科學探測和氣象火箭測量》。每次中心發言後,裴麗生就讓科學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科學家們還就發射衛星是用二級還是用三級火箭進行過熱烈的討論。後來又相繼報告和討論了衛星的通訊和測控、衛星本體溫度控製等各種問題。座談會延續了三年,一共舉辦了12次,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設想和建議,這不僅活躍了學術思想,而且為後來的衛星上天提供了技術儲備。
1964年張勁夫到科儀廠,即後來的衛星總裝廠蹲點,明確提出了“兩化、三出”的要求。“兩化”,即革命化,現代化。“三出”,即出成果、出人才、出產品。產品就是衛星和科學儀器。
張勁夫後來回憶說,
實踐說明,1958年提出要在1960年發射是一種熱情的想法,過於樂觀了,實際上還存在許多困難。能不能把衛星發射上天,首先,要看運載工具能不能把它送上去。我們1960年才發射成功一顆近距離的火箭,而放衛星還需要大推力的火箭。第二,衛星本身也遇到一些困難。主要是因為太空是近於真空的,需要在地麵建立巨大的設備,模擬太空環境,工作量很大。送到衛星上的實驗生物,如小白鼠,小狗,要在地麵真空環境下實驗失重等問題。這種特殊實驗設備需要科學院設計,請產業部門工廠加工製造出來,這都需要時間。再就是衛星在太空飛行,對著太陽的一麵,溫度是零上幾百度,背著太陽的一麵是零下幾百度。衛星本身需要有調控高溫和低溫的措施,才能保持自身的溫度平衡。
1964年我國中程導彈發射成功。同年12月,趙九章上書周恩來總理,認為抓衛星工作時機已經成熟。建議中央采取措施,爭取在建國20周年發射衛星上天。周恩來批示說要科學院拿出方案。
1965年5月6日,中央專委第十二次會議決定將人造地球衛星列入國家計劃。並確定中國科學院為衛星發射技術研究單位和衛星本體研製單位。中央專委還責成國防科委組織協調,由中國科學院在10月份向專委提出具體安排報告。
中國科學院黨組立即行動,在張勁夫統一領導下,由裴麗生負責具體組織工作。他召集地球物理、力學、自動化、數學、電子學、計算技術等研究所參加會議。經過認真深入的討論,於1965年7月1日向中央專委呈送了《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的規劃方案建議》。
《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的規劃方案建議》具體闡述了發射人造衛星在政治、國防和科學技術方麵的目的和意義,建議我國10年內著重發展以軍用衛星為主的應用衛星係列,結合進行空間科學控測。軍用衛星中又以偵察衛星為主,其次是氣象衛星、導彈預警衛星、通訊衛星、生物衛星和載人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