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科學院成立1
●毛澤東說:“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最顯誌氣。”
●《共同綱領》確立:設立科學院為國家最高的科學機關。
●中科院第一任院長郭沫若說:“我們應該尊重科學,尊重科學研究,尊重科學研究家。”
● 中國科學院成立
共和國故事·科學新生
宣布郭沫若為中科院院長
1949年10月19日,在中南海勤政殿裏,中央人民政府第三次會議在毛澤東主持下召開。
這次會議主要討論通過政務院及其所屬各委員會,各部、院、署、行的負責人,同時任命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署和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等機構的負責人。
中央人民政府的各組織機構至此全部建立起來。
在這次會上,正式宣布政務院及其所屬各委員會、各部、會、院、署、行的負責人。
毛澤東宣布:
郭沫若為中國科學院院長……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楨為副院長。
其實,郭沫若還同時擔任許多行政職務。他是4位副總理之一,還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他還擔任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等職。
在毛澤東宣布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時,他已年近花甲,但卻精力十分充沛,他感到自己重又煥發了青春。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是因為他的家鄉有兩條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樂山人。他很早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郭沫若是著名的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又是詩人、作家、劇作家、書法家,還是社會活動家。
其實,任命郭沫若為中國科學院院長,是與他自己豐富知識與政治覺悟密切相關的,同時還與他為中國的革命事業、文化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有很大關係。
早在20世紀20年代,郭沫若就提出了“要喚醒我們固有的文化精神,而吸吮西歐的純粹科學的甘乳。”
在20世紀30年代,郭沫若就翻譯了英國著名學者威爾士的巨著《生命之科學》,涉及到科學的綜合化、大眾化與文藝化的問題,認為科學的“綜合化是以大眾化為其目標,以文學化為其手段的。”
在20世紀40年代,郭沫若為上海“大眾科學叢書”作序時,他強調:
科學在今天是我們的思維方式,也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是我們人類精神所發展到的最高階段。
這是科學在最高層次上的綜合,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全方位的綜合!
“科學的中國化”,與反對愚昧迷信、實行科學大眾化緊密聯係在一起。郭沫若分析中國落後的原因,認為“主要的就是由於科學不發達,一切不合理的累贅太多。”同時他強調“不僅要使科學知識大眾化,而且要使科學精神大眾化。”真正做到這一點,愚昧迷信自然就無存身之地了!
“科學文藝化”是郭沫若科學思想中的特殊認識,他的整個學術生涯始終充滿著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的融通。
郭沫若的建立認識中國青銅器的科學體係,就體現出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的完美結合。他的曆史劇創作,更是被當作“科學與藝術”結合的成果。
“科學的中國化”,又是與政治的民主化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對於科學與民主的關係,郭沫若說得很清楚:
要做到這一層,總要有政治的民主化為前提。
郭沫若以新興科學的觀點,把紙上材料與地下材料“熔冶於一爐”,確立起了“中國古代文化體係”。他還推進甲骨學由草創邁向成熟,並預示著後來發展的基本趨勢。他還提倡蘇活古代文獻生命,倡導古書今譯。他還係統考察了先秦社會與周秦諸子的思想,成為研究先秦學術思想的一家之言。還研究了古典文學,並產生巨大社會效應。還以戲劇小舞台“再現”曆史“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