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45 年黨的七大
B。 1942 年延安整風
C。 1936 年
D。 1941 年
11. 鄧小平關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決策和理論是建立在 ( )
A。 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落後
B。 “一國兩製” 的需要
C。 共同富裕的要求
D。 對時代主題轉換的正確判斷
12.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在同 ( )
A。 黨內教條主義的鬥爭中形成的
B。 黨內 “左” 傾機會主義的鬥爭中形成的
C。 黨內右傾機會主義的鬥爭中形成的
D。 國際修正主義的鬥爭中形成的
13. 用經濟辦法管理經濟是指 ( )
A。 運用市場機製進行管理
B。 運用價格杠杆進行管理
C。 用行政手段進行管理
D。 用指導性政策進行管理
14. 建國以來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經曆的曲折和失誤, 歸根到底, 就在於沒有完全搞清楚 ( )
A。 階級鬥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
B。 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的關係
C。 什麼是社會主義,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D。 計劃與市場的關係
15. 社會保障是 ( )
A。 自然經濟的產物
B。 商品經濟的產物
C。 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
D。 社會主義的必然產物
16. 一切從實際出發, 我國最大的實際是 ( )
A。 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B。 人口多、資源相對不足
C。 生產力不發達, 發展不平衡
D。 商品經濟不發達
17.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是在黨的 ( ) 上提出的。
A。 十三大
B。 十四大
C。 十六大
D。 十六屆三中全會
18. 鄧小平對黨的思想路線的貢獻在於 ( )
A。 強調解放思想
B。 提出實事求是
C。 強調發展生產力
D。 提出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19. 公有製經濟既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 也包括混合所有製經濟中的 ( )
A。 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B。 國有成分、集體成分和個體成分
C。 國有成分、集體成分、個體成分和私營成分
D。 國有成分、集體成分、個體成分、私營成分和外資成分
20.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 ( )
A。 深化改革, 擴大開放
B。 發展生產力
C。 解放生產力
D。 建設兩個文明
21. 市場經濟是 ( )
A。 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
B。 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
C。 惟一的資源配置手段
D。 資源配置的一種手段
22. 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在生產資料所有製結構中占主體地位的是 ( )
A。 公有製經濟
B。 股份製經濟
C。 集體經濟
D。 國有經濟
23. 允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 將 ( )
A。 必然導致兩極分化
B。 加快實現共同富裕
C。 導致個人收入差距過分懸殊
D。 不利於實現共同富裕
24. 鄧小平強調: “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 ( )
A。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B。 堅持改革開放
C。 堅持 “一個中心, 兩個基本點”
D。 堅持獨立自主道路
25. 民族區域自治的核心是 ( )
A。 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 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務的權利
B。 高度自治、繁榮穩定
C。 民族平等, 共同繁榮
D。 民族團結, 國家統一
26. “一國兩製” 科學構想的哲學依據是 ( )
A。 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說
B。 共產主義的基本理論
C。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
D。 資本主義的國家說
27. 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內容和集中體現為 ( )
A。 為人民服務
B。 誠實守信
C。 愛國主義
D。 團結互助
28. 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時代特征是 ( )
A。 戰爭年代
B。 和平年代
C。 戰爭與革命
D。 民族解放運動
29.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社會根源是 ( )
A。 壟斷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製度
B。 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
C。 資產階級的人權主義
D。 社會、經濟全球化
二、多選題 ( 在備選答案中有2 個以上答案是正確的, 將其選出並將標號填在題後括號內)
1. 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有 ( )
A。 經濟關係市場化
B。 企業行為自主化
C。 宏觀調控間接化
D。 經營管理法製化
E。 保障製度個人化
2. 按勞分配的含義包括 ( )
A。 等量勞動獲取等量報酬
B。 多勞多得, 少勞少得, 不勞動者不得
C。 按照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
D。 勞動者應該獲得他所創造的一切勞動成果
E。 社會以勞動作為分配個人消費品的尺度
3. 企業的社會職能主要是 ( )
A。 滿足人民群眾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
B。 推動其他社會事業和公共事業的發展
C。 為國家提供財富
D。 創造就業機會
E。 樹立品牌意識
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 ( )
A。 愛國統一戰線組織
B。 社會團體的聯合組織
C。 民主黨派的聯合組織
D。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體製的重要組成部分
E。 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政治組織
5.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必須正確處理發展同 ( )
A。 和平的關係
B。 人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