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1. 答: 關鍵是形成四個機製: 企業經營機製、技術進步機製、市場機製、宏觀調控機製。
(1) 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降低消耗、提高質量、增加效益的企業經營機製。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經營機製創新, 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微觀基礎。(2) 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機製。現代科技是實現集約型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 提高科技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基本標誌。(3) 形成有利於公平競爭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市場機製。集約型經濟增長要求實現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 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 這需要市場機製成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有利杠杆。(4) 形成有利於實現集約化增長的宏觀調控機製。宏觀調控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生產要素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所以說,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關鍵是形成有利於集約型經濟增長的經濟運行機製。
2. 答: 科教興國是我們黨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 科學分析和總結近代, 特別是當代世界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趨勢和經驗, 並充分估計未來科學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人民生活和現代化進程的巨大影響所提出的戰略。科教興國是指堅持教育為立國之本, 科技是強國之路, 把教育和科學技術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 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能力,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 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從我國的具體情況看, 人口多、資源相對不足, 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從當前國際競爭看, 主要是科技, 尤其是高科技的競爭。由此看來, 我國實施科技興國戰略是十分必要的。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主要內容: (1) 加快科技進步, 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首先, 要提高全社會的科技意識, 加大對科技事業的投入; 其次, 要貫徹 “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麵向經濟建設” 的方針; 最後,從我國長遠需要出發, 製定科技發展戰略規劃。( 2) 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但要發展科學技術, 有賴於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 百年大計, 教育為本。我國新時期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戰略方針是: 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教育要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教育的發展, 要放眼世界、著眼於未來。(3) 尊重知識, 尊重人才。人才問題, 是關係到國家盛衰、民族強弱和現代化建設成敗的戰略問題。
3. 答: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孫後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 而且絕不包含侵犯國家主權的含義。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 健康的經濟發展應該建立在生態可持續發展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從曆史的觀點看,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在環境問題危及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傳統的發展模式嚴重地製約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背景下產生的, 是人們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和創新。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 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我國仍是一個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短缺、經濟基礎和技術能力還非常薄弱的國家, 因此實行可持續發展對我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4. 答: ( 1) 三步走的戰略內容是: 第一步, 1990 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 年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 第二步, 到20 世紀末, 國民生產總值比1990 年翻一番, 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 到21 世紀中葉,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 基本實現現代化。
(2) 既具有雄心壯誌, 又堅持實事求是; 始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出發點和歸宿點; 注重了社會全麵協調發展; 體現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5. 答: ( 1) 生產力、生產關係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經濟發展離不開生產力的推動, 更離不開科學技術, 在現代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2)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因為: ①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起第一位作用; ②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諸要素中成為主要的推動力量; ③現代科學使管理日益現代化、科學化;④高科技在知識經濟中的作用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