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婺商的經商思想根基,我們自然會想到永康南宋狀元陳亮提出的“農商並重”觀念。他和溫州經商思想鼻祖葉適交往甚密。陳亮把天下豪傑分成兩類:一類是能“把筆為文”的士人,一類就是東陽郭彥明之類白手起家的經商人士。在永康,除了發展這種思想以外,陳亮還躬身實踐經商之道。後來,陳亮將這種思想帶到妻子的娘家——義烏,陳亮在義烏、東陽兩地收留了不少弟子。受金華學派鼻祖呂祖謙的邀請,陳亮也曾到過金華講學。“金華呂學”、“永嘉學派”講究實效、注重功利的價值取向和逐利意識,有力地塑造和強化了金華、溫州等地的民間經商心理和重商文化傳統,構成了當地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因子”。
明清之際,江南許多豪門大戶聘請手藝高超的東陽木匠,留下不少遺作金華古代的工商業大抵起源於農副產品加工、手工業和陶瓷、紡織、造紙、印刷等傳統產業。比如,起於漢興於唐的婺州窯瓷器在全國就享有盛名,產品通過廣州、杭州、明州(今寧波)等港口運銷世界各地。唐大中年間(847—859年),程姓鐵匠父子三人創製出“永康刨刀”,至今仍被奉為刨刀祖師。1965年,在浙江建成了當地唯一生產刨刀的永康方岩刀具廠,以製刀工藝嫻熟的鐵匠20人為骨幹,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先後試驗了一係列新工藝,並自製成軋鋼機等29台製刀專用設備,對32道工序實行流水作業,提高了刨刀的產量和質量。其中,“馬頭牌”刨刀被評為部優產品,“白兔牌”刨刀進入國際市場。婺州絲織業比較發達。據《宋商業史》記載,當時婺州產婺羅、清水羅、細花羅、婺紗、紅邊貢羅、東陽花羅一類絲綢產品,在全國已是知名產品。東陽木雕《唐六典》記載:“杭、婺、衢、越等州產上細黃白狀紙。”清時,婺州造紙作坊日趨發達,上細黃白狀紙已是進貢名紙。南宋時,婺州已采用雕版印刷術,尤以婺州城內雙桂堂的雕版印刷最為著名,現存《梅花喜神譜》就是南宋景定二年(1261)雙桂堂刻印的。金華東連五百灘攜手搖槳入新安。
聞說金華渡,
東連五百灘。
他年一攜手,
搖槳入新安。
諸葛村人十分重視文化教育,
並且人才輩出婺州的蘭溪有一個諸葛村,這是一個有著700年曆史的古村落,在街巷的深處,隨意找一戶居民,甚至一個雞鴨蹣跚的農家廂堂,或者一處堆放稻草農具的柴房雜屋,你都可能看到前挑的閣樓、雕花的牛腿、蘇磚的門樓、飛揚的翼角、肅謹的匾額。單憑其水準之高、形式之考究華美,就可以判斷當初的財力投入遠非一般農業收入所能負擔。村中許多日常器物如雕花床、麵盆架、梳妝盒等,也不是普通農家樸素天然的器物,而是滿綴著商業文化的精美與雅致。
蘭溪諸葛八卦村,留下了眾多八婺商人的遺跡蘭溪的繁榮可以說是由整個婺商群體創造的。作為一條商道,蘭溪的門戶是開放的,商脈的繼承和壯大,也需要不斷地補充新生力量,蘭溪人在培養自己從商子弟的同時,還接納著來自四麵八方的商客。
據誌書記載,在蘭溪的婺商包括義烏商人、永康商人、蘭溪商人和東陽商人等,同時還包括祖籍在寧波、紹興、江西、福建和徽州等地的商人。在這些商人當中,人數最多的要數義烏商人,而資產最雄厚、影響最大的則是來自徽州的商人。
地緣上的接近和人文的同宗,今天浙西的徽派建築風格可見當時的巨大影響徽州商人在蘭溪先後創辦的行業有花爆、估衣、茶漆、南北貨、茶食糕點、山貨、地貨、蜜棗加工、典當、錢莊、綢布、卷煙、醬園等32個行業。在清末民初,以戶數計算徽州商人占蘭溪商人總數的33.33%,而以資金計算則占蘭溪商戶總資本的80%以上。
北宋開寶元年(968),徽州商人最早到蘭溪經營的是花爆業。至明萬曆三年,由於八婺大地鄉村集市迅速發展,到蘭溪經商的徽州商人日漸增多,並開始向金華和其他各縣擴展。在八婺大地的一些重要商業埠頭如金華、佛堂、永康、武義等地,都留下了他們創業的足跡。
徽杭古道,新安江畔金華離徽州不但地理距離很近,而且商貿和人員往來也十分頻繁。由於在新安江上來往的徽州商人增多,從明朝開始,朝廷為了保護徽州商人的安全,還專門設立了武裝巡邏船。
金絲琥珀棗至今流傳在蘭溪、義烏一帶的“金絲琥珀蜜棗”,就是由徽州商人推向全國市場的。清宣統年間,徽州商人“元泰”茶漆號店主吳竹三回到老家徽州歙縣探親。看到村裏人正在製作“金絲琥珀蜜棗”,他馬上想到蘭溪鄉間的大青棗,決定將“金絲琥珀蜜棗”的加工工藝帶到蘭溪。當年,他在家鄉聘請了製棗師傅及工人來到蘭溪,在蘭溪縣城開辦了蜜棗加工廠。在銷售時,他還不忘將此棗叫做“新安金絲琥珀蜜棗”。棗身用刀細切絲縷,用桂花白糖或蜂蜜煎熬,烘焙而成。所產蜜棗色澤金黃,鏤紋如絲,形似琥珀。質地糯軟,味道甜美。鼎盛時期,蘭溪金絲琥珀蜜棗的生產廠家就達10多家,產品遠銷滬、杭、穗、京、港、澳以及東南亞地區。在香港水果雜貨同業公會交易市場,蘭溪“金絲琥珀蜜棗”還被列為掛牌上市的名優土特產。
徽州商團中的一支勁旅——績溪商幫在蘭溪主要經營菜館、茶葉、酒業等。
有《蘭江竹枝詞》曰:
嚴陵東頭七裏灘,
家家門口釣魚竿。
良人昨夜趁潮去,
將船賣酒入臨安。
八婺商人將婺劇帶入廣大的浙閩贛皖地區徽州商人在蘭溪商界長袖善舞,不僅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還將“賒銷經營”這種新的經營方式傳給在八婺大地經商的其他商人。據說,賒銷生意的對象主要為一村一鄉或一鎮一城當中的常年客戶。對每個客戶,均采用立戶頭、記賬簽的方法。客戶隻要拿著賬簽,就可以到店裏購買產品或提貨,不需要當場支付貨款。根據賬簽,店裏的賬房先生隻要在客戶所列的戶頭上記下日期、貨物名稱、數量和價格等即可。到端午、中秋或年關,店家就會上門收賬。在物價穩定的情況下,這種方法可以穩定各自的客戶,從而廣開銷路。可以說,徽商為舊時婺商積累成功的經營經驗作出了貢獻。
徽州商人對八婺大地的貢獻還包括文化方麵。清乾隆中葉,徽州商人把徽戲班帶入蘭溪。經過許多年演變,徽戲不但成了婺劇的主要組成部分,還給婺劇帶來了200多個大小劇目。
義烏撐篙齊用肩流轉百貨烏篷船
義烏老少盡堪憐,
個個撐篙齊用肩。
百貨往來須納稅,
巡丁高喝還停船。
這是蘭溪的一家藥鋪及老板父子與徽州商人相比,義烏人最早到蘭溪時並不是一開始就經商,而是從下層苦力幹起。據末代徽商方念裕等人考證,義烏人到蘭溪最早的行當是撐烏篷船(又稱“義烏船”)、當腳夫和火頭(廚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