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 / 3)

桃蝦梅蛤上街餘,

日月湖邊盡釣居。

正值南風好時節,

江東江北賣黃魚。

同仁堂樂家老鋪招牌海味行經營的品種一般分為三類:一是幹貨海味,如明府鯗、海蜇皮、魷魚、刺參、魚肚、幹貝、淡菜、紫菜、鮑魚、海帶等;二是西洋海味,如龍須堆翅、各種海參和開洋蝦米;三是綜合海味,以各色魚翅為主,有荷包、玉結、皮刀、烏鉤、呂鬆、青翅、東尾等名目。乾豐、潤大、東源、餘發、振大等店都屬於綜合海味行,他們經營年代久遠,經驗豐富,營業額大,是上海的海味名店。

寧波人在上海經營的產業無所不有,成為大上海第一商人集團藥材業是寧波商幫最早經營的行業,也是最典型的傳統行業。寧波藥材業的曆史悠久,早在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寧波藥業商人就已經捐資建造了藥皇殿。開設在寧波東門口的“壽全齋”國藥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寧波的藥材商人,以慈溪幫居多。《慈溪縣誌》載:“縣人以販藥為大宗,川湖等省亦無不至者。”慈溪商人在各地經營藥業的甚多,一些著名藥鋪,如上海的童涵春、馮存仁、蔡同德,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達仁堂都是寧波商人創辦經營的。今天我們仍可以看到這些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未見絲毫褪色。

京城名店“同仁堂”,其始祖就是寧波慈水鎮的一個走訪郎中,初創時稱“樂家老鋪”,傳到四世祖樂尊育,於1672年成立同仁堂。同仁堂“有方皆發古,無物不藏真。”北京故宮博物院裏現在還陳列著慈禧太後吃剩的兩枚“烏雞白鳳丸”,上麵有光緒年間同仁堂製作的印記。在寧杭,最有名的藥店是胡慶餘堂,它與同仁堂一南一北,被世人稱為“南北藥王”。

紅幫裁縫店當時在東吳大學校刊上登載的廣告除了海產業、藥材業,成衣業也是寧波商人最初結成幫時經營的行業。寧波人經營成衣業由來已久,清代寧波的“裁縫剪刀”在全國已很有名。京城的大成衣鋪基本上都是寧波人開的,並形成頗為奇特的裁衣經。顧客來店縫製衣服,尺寸量得特別仔細,並且邊量邊問一些古怪的問題,甚至打聽人家職業、脾性、何時中舉。有人嫌裁縫囉唆,極不耐煩地說:“你問這些幹嗎?”裁縫不慌不忙,道出一番道理:“作為裁剪名師,不僅要看人高矮胖瘦,量體裁衣,還要知人脾氣習性。少年中舉的,難免趾高氣揚,走起路來挺胸凸肚,裁衣就得前襟稍長後襟稍短;老年中舉的,常年俯身苦讀,大多精神消衰,走起路來彎腰弓背,裁衣就得前襟稍短後襟稍長;性急火燎的人,衣服要裁得稍短些;性慢氣和的人,衣服要裁得稍長些。”據說,寧波裁縫這套裁衣經,不脛而走,傳進了清宮。慈禧太後覺得有趣,想當麵考一考這些裁縫的手藝。一天,她選了一位胖太監和一位瘦太監,把裁縫宣進宮來,給他們裁衣。裁縫一邊利索地給兩位太監量尺寸,一邊問明胖而矮者為掌勺廚師,高而瘦者為捧鏡太監,便參酌增減尺寸,裁減妥帖。隔日呈上,這兩位太監穿在身上十分合體,各自稱心,慈禧太後連聲稱讚:“果然名不虛傳!”便叫這位裁縫給她做了好幾套宮裝。寧波裁縫於是名揚海內。到了近代,寧波是中國服裝的搖籃,百年“紅幫裁縫”的故裏。

五口通商,西風東漸,洋人及留學回國青年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大有增加。很多受過西化教育的青年,他們思想解放,脫掉象征中國幾千年服飾文化的長袍馬褂,換上西服,瀟瀟灑灑,一派紳士風度。西服逐漸走俏、流行。

寧波商人審時度勢,率先改革舊有的成衣工藝,在西服市場中獨占鼇頭。當時人們稱碧眼紅發的外國人為紅毛人,所以專為外國人做西服的寧波人,統稱為“紅幫裁縫”。

紅幫裁縫為毛主席做的中山服“紅幫裁縫”作為一個群體,最早是依托上海灘才得以揚名,以後他們的足跡逐漸遍布了大江南北。這些出身卑微的寧波裁縫,成了中國近代服裝改革的先驅,由他們所創造的中國服裝史上的很多個第一,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據史料記載,中國的第一套西服、第一套中山裝,都是出自寧波人之手;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裝裁剪理論專著、第一家西服工藝職業學校都為“紅幫裁縫”所首創。從那時起到改革開放,“紅幫裁縫”曆經150餘年的風雲變幻,幾代人的艱苦創業,終以其精湛的技藝、成功的經營和良好的聲譽而名揚四海。

20世紀90年代,寧波服裝步入了它的黃金期。據統計,寧波現有1600餘家服裝企業,年服裝生產能力達13億件,占全國服裝生產總量的12%左右,服裝總產值達250億元,紡織服裝出口已占全市出口商品總值的29%。服裝名牌,群星燦爛。“杉杉”、“雅戈爾”、“羅蒙”、“一休”等,在“紅幫”的土壤上長成了參天大樹。繁忙的寧波碼頭寧波服裝業的迅速崛起,令全國同行為之矚目,被認為是未來中國服裝業中最有希望與世界著名品牌服裝一爭高低的一個板塊。國際服裝界巨子、77歲高齡的皮爾·卡丹先生曾動情地說:“我被寧波迷住了!”“寧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還驚歎中國竟有這麼好的服裝企業!寧波商人憑著一把小小的剪刀,創造出令人驚歎的經濟奇跡,從而也達到了發家致富的目的。

寧波商幫清楚地意識到,僅靠經營傳統行業,要想快速致富是不可能的,必須要尋求可以獲取厚利但又未被別人壟斷控製的行業。隻有這樣,才能在商界中迅速發展起來。他們深知,商業上的風險和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工夫不負有心人,寧波商幫發現了可以作為自己從商的支柱行業,即沙船販運業和後來的輪船航運業以及錢莊業和後來的銀行業。這兩大行業都是當時投資大、風險也大的行業,然而也都是寧波商幫得以發跡和臻於鼎盛的行業。

頻頻進入中國的外國商船寧波商人所經營的沙船販運業,就是用船運貨。沙船即普通的運貨船。沙船販運貨物,是寧波商人所熟悉的運貨方式。最初他們是從南來北往的船隻運貨與寧波人進行產品交換時悟到的。

他們於是創設南號和北號,自行置船裝運貨物,形成沙船販運業。以寧波為中心,南下北上,運貨到沿海港口碼頭售賣。南號是以經營木材為主的行業,向福建、溫州等地裝運木材來甬銷售;北號是經營北貨的副食品號,向華北、山東等地販運粉幹、花生、生油、紅黑棗等物品來甬銷售。

寧波商幫沙船販運業的發達,幾乎獨占了沿海南北貨物的貿易。尤其是在清代晚期鹹豐、同治年間,太平天國戰爭使寧波成了南北諸省的貨物集散地。

歐美製造的輪船進入中國,沙船販運一下就被淘汰了。寧波商人見此情況,深知必須要改進運輸方式,才能與外商競爭。他們在沙船販運還有一定市場時,毅然放棄沙船販運,轉向經營輪船航運業。

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沙船販運業中國最早正式以華商名義興辦的輪船企業,是寧波紳商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創辦的“外海商輪局”和“永安商輪局”。但是,這兩家航運企業的規模都很小,總噸位加起來不過1000噸。

華商自辦大中型輪船企業約始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雖然有相當一批大中型輪船公司在列強的傾軋、破壞和封建腐朽官吏阻抑下夭折破產,但卻有一部分在逆境中得到發展。其中就有寧波商人陳誌寅創辦的“中國商業輪船公司”,以及虞洽卿、方椒伯、袁履登等興辦的“寧紹上輪股份有限公司”。

沙船販運業和輪船航運業的發展,為寧波商幫的崛起積聚巨額資本,寧波商幫中不少人是以經營沙船業發家致富後,再經營其他行業的。沙船業和輪船航運業不僅支持了寧波商幫的崛起,還帶動了一些關聯行業,增強了寧波商幫的實力。

俗話說,“多錢善賈”。寧波商幫通過對傳統行業的經營,以沙船販運業、輪船業的經營積聚起巨額財富,但他們並不滿足已經取得的成就,還將注意力轉向層次更高、利潤更豐厚的錢莊業和銀行業。甬商在上海經營的當鋪、錢莊。

寧波幫商業資本家高度重視金融業對融通商業資金的作用,大量投資於錢莊業和銀行業。他們用經商所得開設錢莊、銀行,獲取巨額利潤;又用錢莊、銀行貸款擴充商業業務。

寧波商幫相繼在上海、天津等商埠,組建了多家銀行。如上海的中國墾業銀行、四明銀行、正明銀行、日夜銀行、中一銀行、中國企業銀行等,天津的東陸銀行、明華銀行等。

1934年,浙江興業銀行在調查銀行情況的報告書中曾對上海銀行業的情況作了如下評價:

全國商業資本以上海居首位,上海商業資本以銀行居首位,銀行資本以寧波人居首位。

經營實業雲路長悠悠書香是貨郎

六月炎炎漫鬱居,

采蓮橋下放芙蕖。

遙看高閣巍天一,

幾輩文人共曬書。

寧波月湖全景寧波背靠鬱鬱蒼蒼的四明山,麵臨浩瀚無際的太平洋,良好的地理條件,濃鬱的商業氛圍,不僅孕育了一代代長袖善舞、經營有方的寧波商人,而且,這裏自古以來也是文人名士雲集,詩詞風流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