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人自然傷心痛哭,範蠡卻很鎮定,說道:“我料定他必然要害死他兄弟才回來的。他並非不愛兄弟,隻因為從小隨父母漂流,知道財富得之不易,因而舍不得以千金送人。而小兒出生後就在財富中長大,不會珍惜金錢。我前次堅決要派小的去,就是為此。這是事理之所當然,我早就料到這結果的。”如此明察事理的哲人,自然處世、從政、經商無往而不操勝券,可稱古今一絕。
西施浣紗石範蠡功成名就之時,還以他“富好行其德”的良好品質為華夏商人作出了典範,得到世人的廣為傳頌。然而,範蠡與姑娘西施之間那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卻成為千古絕唱,令人難以釋懷。
春秋年間,吳王闔閭遷都姑蘇後,國力強盛,與南麵的越王勾踐爭奪霸權。激戰中,闔閭中箭,傷重身亡,臨終留下遺言,要兒子夫差報仇雪恨。此後,吳越在“夫椒之戰”中,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被俘後,夫婦至吳宮為奴仆。夫差由於聽信讒言,將勾踐放歸越國。勾踐臥薪嚐膽,意圖報國。但吳國強盛,一時無隙可乘。範蠡、文種奏諫:“欲報吳仇,必先亂其內政。”勾踐在納諫使賄於吳國宰臣伯痞的同時,派範蠡周遊全國,秘訪豔女。
功夫不負有心人,生於越之苧羅(今浙江諸暨)若耶溪邊的美女西施,恰被範蠡選中,當年西施15歲。《越中竹枝詞》誇讚當年的浣紗仙子是:
青涘白石似南湖,
洛浦淩波望色遙。
越女荷花相比豔,
若耶溪畔最妖嬈。
美麗善良的西施成就了越
王的霸業範蠡引美女入市暫居舍館,習藝間西施又薦鄰友鄭旦同聘。鄭旦之貌雖遜西施,但其父卻知書達理,她自幼受其父陶冶且天資聰穎。西施聰慧絕倫,加之盟友鄭旦悉心指授,其才藝令技師自愧弗如,這都使得範蠡一心傾慕。然而,為複國,範蠡不得不將西施獻於吳王夫差,使其魅惑夫差,並及時寄書範蠡,秘傳軍情。西施在秘傳軍情的同時,自是不忘傾訴衷腸:
妾以蒲柳之姿,拔草茅之下,置錦繡之叢,恩深知己,懷恩未報……然國仇未報,主辱難忘,慨然受命,甘賦別離,蓋成君子之功名……雖處羅奇錦繡之列,居逸樂富貴之鄉,則身若有芒刺在背,在吳宮者不過塊然形骸耳,忘君諒妾苦衷,而不以辱身賤行為妾之罪也……
此情此景怎能不使英雄為之動容?
終於,勾踐在範蠡、文種等輔佐下,打敗了因北伐爭霸而致兵力空虛的吳國。然而,在待獎受封之時,範蠡卻毅然決然功成身退,輕舟攜美人悄然而去。正如杜牧詩所雲:
西子下姑蘇,
一舸逐鴟夷。
範蠡浙江嘉興湖邊的隱居之所相傳範蠡與西施沿著古吳水(今大運河蘇南段)乘船來到無錫,去五裏湖畔隱居。途中,他們曾在路邊的大土墩稍事休息,此墩後來稱做“仙蠡墩”。無錫梅裏(今梅村鎮)為吳國的開基建都之地,範蠡因此沿途受到遭亡國之恨的前吳國子民的痛罵,自仙蠡墩附近至五裏湖的河道被稱為“罵蠡港”。據說,範蠡在五裏湖畔,摸索幫助百姓養魚致富的門路,撰寫了中國第一部《養魚經》。當地百姓終於原諒了範蠡,他與西施泛舟的五裏湖也從此多了一個別名——蠡湖。民間曾有俗話道:
養魚釀酒千倍利,
全靠範蠡和西施。
在範蠡和西施居住過的五裏湖邊,後來修建了風景秀美的“蠡園”。因範蠡而得名的“陶朱閣”,也是為了紀念範蠡和西施修建的。近年,又為紀念範蠡在蠡湖撰寫養魚經,蠡湖新城將新建的一條長約1.2公裏的長堤定名為“蠡堤”。
陶朱經商太湖旁商海揚帆雲路長
千篇奏牘漫多知,
百戰功收未出奇。
名下難居身可辱,
卻將湖海換西施。
範蠡一家沿途遊覽的自然風光公元前468年,越王實現霸業,“吳王亡身餘杭山,越王擺宴姑蘇台。”在舉國歡慶之時,範蠡急流勇退,遷徙至陶,積累了數千萬家產,創造出奇跡,被人們推崇為“陶朱公”。生意人家一聽說陶朱公的大名無不敬佩稱讚,陶朱公成為商人們的楷模。
範蠡沿途經過的洛陽古城經商致富後,範蠡認為自己年歲已高,就把行店的生意交給長子經營,自己帶上夫人和小兒遊山玩景,飽覽山河。他們沿著黃河而上,一路經過汴梁、鄭州、洛陽,遊遊轉轉,既觀風景又了解市場行情。再西行爬上了九嶺十八坡,站在洛陽東盧邑的青龍背上西望:“啊,好大的一個湖呀!真是碧水青山,氣象萬千,太美啦!”又見沿湖的山下有一個集市,店鋪門前人們熙熙攘攘,大樹底下擺滿了雜貨小攤,別有山村野市的自然情趣。
一家老小找了個較幹淨的店鋪住了下來。範蠡即找老農聊天,或坐小舟湖中遊弋,了解到這兒就是昔日洪水橫流時,大禹治水的熊耳山下古莘盧邑。那時,禹王帶領民眾在山的東北角處劈山開石,疏通河道,使洛水東流後水位下降留下這幾十裏的大水湖,人們才在這裏安居樂業。他看到農夫們在山坡上耕耘,漁船在湖內撒網,湖邊有牲畜交易,集市上買賣秩序良好,人們勤勞樸實、好客厚道,心裏不勝歡喜。
太湖曾是範蠡留下足跡的地方範蠡了解到當地盛產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類皮毛、糧食藥材等土特產品,但是,農民缺少食鹽、葛麻布衣、日用雜品等。於是他心動了,要為這裏的人們辦點好事。他和夫人、兒子商議要把這兒的土特產品販出去,把當地缺少的貨物販進來,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後來範蠡遇到一位劉掌櫃,此人極具生意頭腦,但缺少資金,所以一直做不成大生意。範蠡表示願意承擔所有投資,兩家合夥做生意,雙方達成了協議,買了一塊地,請工匠們蓋起了一個山貨行、騾馬店,雇用了幾個生意能手,買了十幾頭騾子,找來趕牲畜的趕腳,做起了收購山貨的生意來。範蠡授意劉掌櫃:“咱們收購各種商品的價格都要比別家收購的價格高一些,讓賣主多沾利益,生意就好一些。”劉掌櫃照辦了,來賣貨的人都說新來的陶掌櫃行店收購價高。一傳十,十傳百,供貨人都往這裏跑,不到一個月時間,各種山貨就堆滿了幾個大庫房。夫人見貨越來越多,就主動到庫房幫忙,大家把每種貨物進行分類打包,等待外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