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地利人和 洞庭鑽天亮相(1 / 2)

依岩結舍麵臨湖,

絕大魚蝦弗用估。

但得入黴時裏白,

秋風不羨四腮鱸。

我國明清時期,蘇商中有一支地域性小幫與徽商、晉商、陝商、粵商、閩商等地域性大商幫一起縱橫馳騁、並駕齊驅,它以其獨特的經營理念與優良的商業素質享譽商界,躋身於十大商幫之列,這就是在蘇商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形成於太湖中洞庭東西兩山商人資本集團——洞庭商幫。明末作家馮夢龍在其名著《醒世恒言》中說,洞庭商人“善於貨殖,八方四路,為商為賈”,因此他們就有了“鑽天洞庭”的美譽。甚至有人將其與徽商相提並論,有“鑽天洞庭遍地徽”之說。

所謂“鑽天”,意指洞庭商人善於鑽營、勤於謀劃、不怕艱難、百折不撓,具有超前的經營意識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在商戰中技高一籌、名列前茅。正因為洞庭商人具有“鑽天”的本領,才使他們在人數與勢力均居劣勢的情況下,通過注重商品質量與提高管理水平,樹立良好的商業信譽與商業形象,從而贏得了顧客與市場。同時,由於他們具有優良的文化素養與理財能力,才使其能夠在近代社會的風雲際會中迅速接受新思想,及時轉變經營戰略,從而異軍突起,後來居上,成為現代金融貿易業與民族工商業的中堅力量。

洞庭商是蘇商中最具實力的商人資本集團,蘇商中的其他地域性小幫無論在勢力還是知名度上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可以說,洞庭商是蘇商中最有代表性的地域小商幫。

洞庭東山與西山原是太湖東南部麵積最大的兩座島嶼。東山被稱為東洞庭,而西山被稱為洞庭山。這兩山麵積都不大,東山占地80平方公裏,西山占地90平方公裏。然而在這並不大的兩塊地方,卻哺育出了一個與徽商齊名的商幫,的確耐人尋味。

洞庭商幫的脫穎而出與洞庭兩山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有密切聯係。洞庭東山與西山物產豐富,氣候宜人,風景秀美,交通便利。良好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為商業發展提供了保障。

首先由於兩山土地以山林與蕩地為主,水田麵積不大,所產糧食不能自給自足,種桑養蠶成為洞庭兩山百姓重要的經濟來源。

洞庭兩山種植的桑樹甚多,不但供自家養蠶用,還供應太湖周邊各地。每到農曆三四月間,兩山人就開始為養蠶繅絲奔忙,最後他們把新絲運到蘇州賣給收絲的各地客商。

除了種桑養蠶,種植茶樹並買賣茶葉也是百姓的經濟來源。這裏的茶,尤以東山的碧螺春最為著名,不但聞名全國,還遠銷歐美各國。碧螺春原名“嚇煞人茶”,是經康熙皇帝賜名為“碧螺春”的。

此外,洞庭兩山出產的各種特產,如水果有枇杷、紅橘(俗稱“洞庭紅”)、楊梅等;水產有鱸魚、銀魚、蓴菜等,都是極負盛名的暢銷商品。正如史料記載,洞庭兩山的經濟:

“至於魚蝦之利,橘柚李梅,果實之珍,蓮芡芋栗,菰蓴之富,甲於三吳,為商賈所輻轉,艫銜肩負,絡繹不絕。”